农村初中古诗词教学美育渗透的课例研究

2022-08-06 05:19: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农村初中古诗词教学美育渗透的课例研究》,欢迎阅读!
美育,古诗词,渗透,初中,农村

农村初中古诗词教学美育渗透的课例研究

作者:伍亚男

来源:《语文世界(教师版)2020年第06

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渗透,一直是古诗词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思考古诗词教学的时候,要研究教学对象——学生,要研究教学内容——古诗词,要研究教学方式——显性教学还是隐性渗透。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以自身所从事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为例,谈谈在面向农村初中学生的时候,如何实现美育渗透。

创设情境已经成为今天语文教学无法回避的一个环节。情境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其实也正依赖于上述三个要素。古诗词的教学要想实现美育渗透,毫无疑问是要创设情境的。从上述三个要素的角度来思考,可以形成如下几点认识。

一是面向农村初中学生的古诗词教学,要想实现美育渗透,需要研究农村初中学生的美学认识。农村学生生于农村,长于农村,感受到的是乡土气息以及更多的民族文化,亲近自然而徜徉于田野,所积累下来的更多的是对自然、农村的人与物的直接认知。这些认知会影响他们对美的认识,相应的美育渗透也应当从此切入。

二是作为美育渗透的载体,教师要研究古诗词中所蕴含的美,与学生原有的美学认知是否一致。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者,所写就的古诗词的风格是完全不一样的。虽然都有美的一面,但有的是气壮山河的美,有的是温和婉约的美,有的是北国边疆的美,有的是南国水乡的美……初中古诗词的美育渗透,某种程度上讲带有启蒙的性质,因此选择适合农村学生的诗词显得非常重要。

三是既然要实现美育的渗透,那就意味着教学方式应当将美育渗透在古诗词解读与感悟之中,领略、感受古诗词的美,才是最终的目的。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在教学中注意分析学生的特点,然后选择恰当的古诗词,以尝试走出一条美育的途径。现通过一则教学案例来说明。

《次北固山下》是《全唐诗》中的经典古诗,作者王湾。全诗内容是: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从古诗的题材角度来看,这首诗描写了在郁郁葱葱青山之外,舟行绿水之间的旅途景……虽然不是纯粹的农村景色,但是对于农村初中学生而言,却有着异曲同工之美。因此在教学的时候,笔者先通过配乐诗朗诵,让学生从视觉与听觉两个角度,接受该古诗美的熏陶。如任志宏先生的配乐诗朗诵,极富磁性的声音加上准确的吐字配音,以及蕴含在波澜不惊的语调背后的山景、水景之美与意境,能够迅速地打动学生。


在课堂上,学生在聆听任志宏的配乐诗朗诵的时候,表现得非常平静。有的眼睛盯着屏幕,结合视频中的优美风景而畅想,有的则微闭着眼睛,仿佛自己已经身临其境。在此过程中,笔者还提出一個问题:如果你就是作者,如果你能够走进诗境,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这个问题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有的学生说,这是一个非常美的情境,如果能够身临其境,那肯定非常享受;有的学生则说,生活中看惯了平原绿野,如果能够身临青山绿水的情境,并且能够行舟绿水前,或许可以感受到与恬静的农村生活不一样的美。

在这个教学环节,学生通过聆听艺术家的朗诵,通过对古诗初步的感知,再结合自己农村生活中形成的感觉,就已经获得了一种美的感受。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个环节教师并没有刻意让学生去领略古诗之美,但是学生确实在聆听与初步解读中,已经感知到了一种美。这个时候教师不必将学生的美学感知说出来,而应当沿着这个思路,让学生继续读诗,继续联想,继续感知古诗之美。

读古诗,不必追求过多的花式,尤其是对于农村学生而言,本着朴素的思路让学生,或许更加适合他们的认知特点。事实也证明,这一教学选择是正确的。伴随着轻音乐学生在读的时候,丝毫没有那种死记硬背的痛苦,而是一种非常轻快、惬意的阅读过程。当然必须强调的是,这个时候千万不要给学生以背诵的任务,基于美育渗透的古诗词教学,一定要避免如此煞风景的做法,至于学生的记忆与背诵,则应当建立在学生多次诵读、理解的基础之上。

实际上,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也确实能够去仔细琢磨诗中的字、词、句。他们自发地讨论诗中,认为这样的搭配,写出了的宽阔;他们也会琢磨诗中的归雁以捎乡书洛阳边,并从中感悟到一丝乡愁。有意思的是,即使学生知道凭着现代通信可以与远在他乡打工的父母面对面地交流,但诗中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仍然激起了他们的思亲之绪,一股离情渗透于课堂,学生也就无形当中感受到诗的另一种美。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的美育渗透,凝聚着若干个关于语文教学的关键词。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这本身带来的不是农村的落后抑或其他,而是对农村之内在美的朴素表达;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古人的智慧多浓缩在那些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当中,今人谈及唐诗、宋词、元曲,无不以仰望的姿态,凝神静气地轻轻汲取着传统文化空气中的养分。 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面向农村学生,带领他们领略古诗词之美,要注意两点:一方面要从古诗词的字词运用角度,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另一方面要从古诗词的遣词造句的背后,领略诗词之意境。通过这样的教学,古诗词中的显性美与隐性美,学生就可以在结合认知特点的基础上逐步领略。如同本文一开始分析的那样,让学生结合乡情、乡趣就可以实现很好的美育渗透。众所周知,农村初中学生朴实、率真,教师在教学中选择与自然素材相关的古诗词,往往可以很好地契合他们的心理需要,能够自然促使他们将古诗词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反过来,学生在领略古诗词之美的时候,又有了恰当的环境与诗境,两者之间相得益彰。


同时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以课例的形式进行面向农村初中学生的古诗词美育渗透,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最大的价值就在于整体建构,其不肢解古诗词之整体意境,而是让学生在对整首诗的诵读、聆听中,感知古诗词之整体美。当学生将这种美学感知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在一起时,也就实现了古诗词教学美育渗透的目标了。 作者简介:江苏省海安市墩头初级中学语文教师。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c02615d7d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2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