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北京中考作文“论生逢其时”审题指导及优秀范文

2024-04-01 08:22:3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021北京中考作文“论生逢其时”审题指导及优秀范文》,欢迎阅读!
审题,其时,北京,中考,范文

2021北京中考作文“论生逢其时”审题指导

及优秀范文

【原题呈现】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50) 1)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每个人在特定时代中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在同一个时代,有人慨叹生不逢时,有人只愿安分随时,有人深感生逢其时、时不我待……请以“论生逢其时”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瓜熟蒂落、羽翼丰满,这是草木鸟兽成熟的模样;但对我们而言,真正的成熟却不仅仅指身体的长成……请以“这,才是成熟的模样”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审题指导 文题(1

议论文题目“论生逢其时”,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着眼于“生”与“时”的关系,引导当代青年学子从自身出发,聚焦当下特定的时代,思考时代与自己人生态度、生命价值的辩证关系,思考个人在当前时代大背景下应当如何走好人生路。

作文不但给定了标题,也给定了论点。既然是“生逢其时”,那“时代”的特点是什么,对我们的要求是什么,我们怎样去完成这个时代赋予的任务,这是必须回答的问题。题目通过导语启发考生,认识和理解身处的时代(即“时”)反思自己的人生态度和道路选择(即“生”)理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与时代机遇之间可以互相促成,个人发展只有与国家发展的前景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在个人之“生”与时代之“时”之间,建立起良性的“逢”的关系。命题贴近时代、贴近生活,注重培养家国情怀,注重引导考生将个人与时代、社会、家国联系起来思考。

具体而言,命题者给出了在同一时代有三种不同的人生道路,又要求必须写“生逢其时”,立意角度上要求:①立足当前时代,我们要不负好时代,努力奋斗;②机遇意识,我们要抓住机遇,创造机会,实现人生价值;③“时”非决定性因素,要抓住“时”和“生”之间的辩证关系;④“时”的转机,当“生不逢时”时要转化为“生逢其时”。同时还要关注,“时”为“生”提供了生存和发


展进步的条件与环境,国家和社会需如何创造出一个更好的时代,让主体产生幸福感,荣誉感。

文题(2

记叙文“这,才是成熟的模样”,是一道关注社会、人生又直指心灵的题目,题目的核心词是“成熟”,可以指身体、性格、心理等方面的成熟,要有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价值追求;也可以指集体、国家、文明等更多方面的成熟表现。

考生要做到对“成熟”有深度思考,关注“这”和“才是”两个词,思考成熟的深刻内涵,“这”一词要求选材内容具有一定的冲击力和感染力,“才”要能体现出变化。“模样”一词让文章有鲜明的文学性,要求具体、鲜明、形象。考生可以通过拟人、比喻等修辞,借助可感的事物的形态色彩等来实现。行文可以精选生活的横截面,运用片段组合方式成文;也可以就“普通”事件,写出以独出机杼的理解,引人入胜。

写作的核心内容是对“真正的成熟”的认识。而“成熟”前有限定词“我们”,即谈我们真正的成熟。仔细阅读题目导语,前面说了草木鸟兽,后面说“我们”,是引到“人类”这个层面。所以,它也可以指个体。在写个人的层面,因为它涉及感受、思考、领悟等高级思想活动,因此写自己比较切题。如果自己对“成熟”有独到的发现与感悟,这种新颖别致的文章更受欢迎。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深度思考、叙事成文的能力,同时这是一次对正确价值观的回望与坚守。在行文中可以正反对比着写,突出真正的成熟;也可以直接就“践行”真正的成熟写,夹叙夹议,点睛深化。

优秀范文

论生逢其时

曾有人说, “生活在一个适合自己时代,是一种莫大的幸运。”生逢其时,不仅是个人的幸运,更是一种挑战。今日之时代,我们更应抓住生逢其时的机遇,用生命书写精彩的时代篇章。

何谓“生逢其时”?首先,需要一个能够使人充分发展的时代。这既需要前人的奠基,也需要后来者的开拓。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先行者们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革命道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革命先行者让国家醒过来,共和国建设者让国家强起来,我们站在百年交接的终点,前有革命前辈们打下的时代基础,后有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可谓生逢其时。我们更要清醒这时代的期待与赐予。

一个特定的时代只是生逢其时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在特定的壮阔时代中,走出特别的人生道路。共和国百废待兴之时,核物理学家钱学森,毅然放弃优越条件,坚持回国,挑起艰苦的重任;面对扶贫攻坚的历史工程,黄文秀放弃大城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c15887aee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4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