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宋服饰比较研究看两朝文化差异

2022-04-12 16:25:2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唐宋服饰比较研究看两朝文化差异》,欢迎阅读!
文化差异,唐宋,服饰,比较,研究

历史与文化学 学号:2010161017 姓名:李东阳



从唐宋服饰比较研究看两朝文化差异

: 研究唐朝和宋朝的服饰文化, 分析两者差异的产生原因主要是民族融合的程度、学术思想的开放程度、统治者意志的影响等因素。 关键词: 唐朝; 宋朝; 服饰; 差异; 原因

服饰一经产生, 便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不断发展和完善。服饰发展的动力, 取决于人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一方面, 人类生产力的发展, 为服装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不但使人们在遮羞御寒之后能有更多的追求, 并使这种追求更具现实性。另一方面, 人类的社会生活的发展, 国家的产生等, 也促进了服饰的发展。但从唐、宋朝的服饰对比来看, 宋朝时, 社会生产力超过了唐朝, 人们对世界的了解甚于唐朝, 丝织业也较唐朝发达, 但宋朝的服饰文化反而不如唐朝丰富和开放。

唐朝服饰具有鲜明的特点, 尤其唐朝的女装, 其造型雍容华贵, 妆饰富丽堂皇。且有三大特点: 披帛袒领大袖襦裙装、女着男装、穿胡服。

唐朝的襦裙装为上着短襦或衫, 下着长裙, 佩披帛, 加半臂。唐朝女子喜穿短襦, 而下着的长裙裙腰提得极高至腋下, 以绸带系扎, 因此上襦很短成为女服特点之一。领口常有变, 如圆领、方领、鸡心领等。盛唐后袒胸风盛行, 民间也纷纷效仿。唐方干赠美人诗粉胸半掩疑暗雪等句就是描绘此种装束。妇女穿襦裙装时, 配套服饰中还有半臂与披帛。半臂似今短袖衫; 披帛是从下而长的帔子演变而来的, 成为披之于双臂, 舞之于前后的一种飘带了。

女着男装主要是女子穿男子常服和胡装。新唐书舆服志史载:中宗时, 后宫戴胡帽, 穿丈夫衣靴。大明宫词中太平公主身穿一套乞丐装去相亲, 而帝与后并无训斥之言。在传统的封建社会中女扮

男装, 可见当时社会思想的开放程度。

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文化, 加之丝绸之路上自汉至唐骆驼商队络绎不绝。至开元年间十分流行胡服新装, 这种包含印度、波斯很多成分在内的一种装束, 使唐朝妇女耳目一新, 胡服在中原诸城异常流行。较典型者, 即为上戴浑脱帽, 身穿窄袖紧身翻领长袍, 下着长裤, 足登高革靴。

宋朝把唐朝富贵繁华的风格锐减为清冷消瘦的宋朝文人风格。在服饰上, 有襦、袄、衫、背子、半臂等,其中以背子最具特色。背子样式以直领对襟为主, 前襟不施绊钮, 袖有宽窄两种, 长度不一。另在左右腋下开长衩, 也有不开衩者。半臂加长袖成为背子, 半臂去袖为背心。半臂的领子开得较唐朝上。裙与裤是妇女下装, 裙是妇女常服下裳, 裙式一般修长, 时兴千褶百迭裙, 形成宋朝的特点在服饰色彩上, 强调本色。在服饰质地上, 主张不应过分豪华, 而应简朴, 一改唐朝袒裸之风, 趋于拘谨保守。

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民族融合的程度、学术思想的开放程度、统治者意志的影响等因素。下面具体论述。

唐朝时民族间交流的范围相当宽广, 氛围相当浓厚。表现在民间角度讲, 首都长安是当时世界著名的都会, 是亚洲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心。据唐六典记载, 8世纪的长安百万的总人口中, 各国侨民和外籍居民约占5% 。唐先后曾和三百多个国家有交往, 最少的时候也有七十多个, 当时长安城中有三十多个国家的使臣、商人和留学生, 仅在国学中学习的就有高丽、百济、新罗、日本以及吐蕃、高昌等国家和民族的留学生八千余人。不少士兵、将军、朝廷官员甚至对外使节都由外国人来担任。更大范围来说, 西域各族军长尊崇拥戴唐太宗为天可汗,这样一来, 在民间生活中, 不同民族的服饰款型, 不同的服饰观念与习俗, 不同的服饰传统与心态在不同程度上相互吸收和发展, 融会贯通, 从而产生了新的服饰。

从统治集体的构成来看, 唐朝不仅在民族上有了大融合, 而且在皇族本身就有着血统


历史与文化学 学号:2010161017 姓名:李东阳



的融合。据史载, 李世民即有八分之一胡人血统。长孙皇后的祖先即北魏献文帝拓跋弘之兄, 她的家世经历西魏北周王公大人的身份, 才改为长孙。高宗未立之前, 李世民之另一太子李承乾就喜作突厥语, 喜着突厥服。武则天的母亲杨氏与隋朝皇族为一家, 隋炀帝的一个女儿为李世民之妃, 而隋炀帝即出自独孤氏, 也是鲜卑大姓。当时朝中少数民族酋领与有门第的汉人联姻极多, 可见民族融合不仅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 而且是与生俱来的渗透与承传。

宋朝的民族大融合大都通过战争的途径, 以民族屈辱妥协的形式体现出来。压迫和歧视是当时的主流。

虽然经济交流非常频繁, 但交流的主要渠道是割地赔款, 所以, 朝廷对服饰的胡化有抵制情绪。绩资治通鉴史载:临安府风俗, 自十数年来, 服饰乱常, 习为边装, 声音乱雅, 好为北乐。臣窃伤悼。今都人静夜十百为群, 吹鹧鸪, 拨洋琴, 使一人黑衣而舞, 众人拍手和之, 伤风败俗, 不可不惩, 诒禁之。宋徽宗对胡服的入侵就有多次禁令。能改斋漫录载大观四年有昭云:京城内近日有衣装杂以外裔形制之人, 以戴毡笠子, 著战袍, 系番束之类, 开封府宜严行禁止。宋史舆服志载政和初年诏曰: 一应士庶,于京城内不得佩带毡笠子。对敢于效法者, 还给予严惩:以违御笔论.宋朝在服饰上保留了自己的特点。

相互抵牾的儒道释学说鼎足而立, 成为有唐一代建国立业的理论基础。儒道和儒释的冲突分别在先秦和六朝时就开始了。但进入唐朝后, 这三者的冲突逐渐淡化, 消失了, 使得唐人有着前所未有的宽容、宽厚、宽松的眼界与胸襟。唐朝对各种宗教各家学说一般不加阻挠。玄奘前往印度取经, 太宗亲自召见, 并以政府的人力、物力资助他的翻译工作。又如景教等也在长安设置有寺院。由此看来, 大唐人有着博大的胸怀和自由开放的思想格局。在着装上并无什么特殊的禁忌, 露体装随处可见。

宋朝时宋真宗和宋徽宗都信奉道教, 所以道教在北宋十分发达, 一时道观遍天下。而佛, 朝廷给予适当保护, 但对于度僧仍然甚加控制。由于受到佛教的禅宗、宋初道士陈抟等思想的影响, 宋朝唯心主义哲学原则成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理学儒学历来为统治者所尊, 被视为统治天下的王纲国策。儒学把国家政治制度看成家族亲情伦理的复制与放大。代董仲舒将此概括为 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的处事原则, 非常符合中央集权专制的需要。

对宋朝服饰影响最大的是以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 以儒学为核心的儒、道、佛相互渗透的思想体系。二程( 程颢, 程颐) 认为人有二重性, 以天命之性为性, 以生之谓性为才。人之才性须要修养, 人欲是致恶的直接原因, 只有复归善良的天性才不违背天理。程颐还极力发挥论语颜渊中的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的观点, 将人性修养提到天理的高度, 指出灭人欲而存天理的修养论的总原则,宣扬 三纲五常, 仁义为本。把人的心理、形体都束缚起来, 变成了一个个不敢想, 不敢做的木偶人。削弱人的积极性, 让人遵循封建礼法, 在无形中束缚人们的心理, 直接改变唐朝自由开放的格局。其服饰并无超越唐朝, 反而推崇古代的礼服。

新唐书五行志史载: 高宗尝内宴, 太平公主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 具份、砺、七事, 歌舞于帝前。帝与武后笑曰,女子不可为武官, 何为此装束。面对女儿男装打扮, 帝后并无训诫和担忧, 有的只是谈笑风生和宽厚的心态。唐玄宗时, 社会经济发达, 政治氛围宽松, 服饰也随之繁盛。玄宗本人滥赏滥封, 宦官中穿朱紫的就达数千人, 争富斗艳之风蔓延开来, 以至满眼华贵, 一片雍容。又如唐玄宗杨贵妃喜胡舞, 上有所好, 下必甚焉。一时间造成声势浩大的影响, 如白居易诗歌所述 臣妾人人学团转0这就顺理成章地演变成对胡服的崇尚, 进而形成胡装盛行的格局。在宋朝, 各朝皇帝多次提出服饰务从简朴 不得奢华。特别对妇女服饰, 要求尤为严格, 一改唐朝妇女服饰袒胸露背的风尚。并在宁宗嘉泰初年, 将宫廷中除帝王后妃外, 妇女的金石首饰, 集中放火焚烧,以此警示天下。皇帝的命令谁敢不听,


历史与文化学 学号:2010161017 姓名:李东阳



定程度上使宋朝的服饰拘谨质朴。

分析了唐宋服饰, 就如同在浩瀚的历史镜头中, 剪辑了一短小的片段。探讨唐宋朝代服饰差异的原因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新世纪的服装产业。不管服饰是历史的镜子还是别的, 在讨论其原因时, 最终触及的还是社会的本质和根源。服饰的发展除了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 民族交流、统治阶级意志、宗教信仰、社会思想、生活观念等诸多方面赋予了服饰更多的意义。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c995cb21ed9ad51f11df28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