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文集。后记

2022-04-04 07:00:0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曹禺文集。后记》,欢迎阅读!
曹禺,后记,文集

在黑暗的旧社会里我挨过了半生。这本选集中的《雷雨》《日出》《北京人》,都是那时留下的。



人民文学出版社要重印这本选集,并要我写个后记。我感到为难。面对自己三十年代的旧作,该说些什么呢?我想,把它们拿到今天来看,必然有许多缺陷和谬误,因为它们都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



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在《日出》中,我想求得一线希望,一线光明。我深切地感到,这个社会没有阳光,需要阳光,向往着日出东来,满天的火红……”但是,那里是太阳?太阳又怎样出来?我不得而知。写《北京人》时,我的诅咒比较明确些了。那种封建主义、资产阶级是早晚要进棺材的!他们在争抢着寿木。而这个人世,需要更新的血液和生命。



可是在我的这些作品里,却没有一个无产阶级的人物,甚至连象征光明的人既没有在舞台上露过面(只是在《日出》中,作为一种暗示,安排了幕后工人唱的《打夯歌》观众(读者)看到的只有残暴的、丑恶的、虚伪的金八、潘四、周朴园、曾皓……,和腐朽的、寄生的周萍、曾文清、陈白露……之类的人物。对另一些人像方达生、愫芳、瑞贞等我是寄予了同情,我希望他们能逃出快要压上盖子的棺材。但是,路在哪里?我非常渺茫。也许在写《北京人》的时候,我朦胧地知道革命在什么地方了,但严格地说,那时我仍还根本不懂得革命。

所以说,这些剧本,只是让人感到腐朽的恶势力必然将死去,而且非埋葬不可。他们自然也反映了我当时思想上的苦闷、徘徊以至犹豫,因此它们就没有,也不可能明确地指出活着的人的生路(这大约也是那个时期不少作品的通病);其所以在今天还能存在的仅有的一些理由,无非是在于他们记载和暴露了黑暗、丑恶的旧社会,如此而已。



即使这样,如今重印这个选集,却总还为我带来一些不安,我唯愿读者们认真地、批判地、历史唯物主义地对待他们。



一九七七年十二月四日(原载《曹禺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我对于旧社会的罪恶是深恶痛疾的。爱憎之心虽然强烈,却从不能客观地分析社会的现象,把罪恶的根源追究个明白,我不惯于在思想上做功夫,我写戏很用心,而追求思想的意义就不恳切。我时常自足于大致不差的道理,譬如在反动统治下,社会是黑暗的,我要狠狠地暴露它;人是不该剥削人的,我就恶恶地咒骂一顿。其实,这些大致不差的道理在实际写作中时常被我歪曲,有时还引出很差的道理。我用一切大致不差的道理蒙蔽了自己,今日看来,客观效果上也蒙蔽了读者和观众。《雷雨》中的周朴园自然是当做一个万恶的封建势力代表人物而出现的,我也着力描写那些被他压迫的人们。当时我认为这种看法是大致不的。但在写作中,我把一些离奇的亲子关系纠缠一道,串上我从书本得来的命运观念,于是悲天悯入的思想歪曲了真实,使一个可能有些社会意义的戏变了质,成为一个有落后倾向的剧本。这里没有阶级观点,看不见当时新兴的革命力量;一个很差的道理支持全剧的思想,《雷雨》的宿命观点,它模糊了周朴园所代表的阶级的必然的毁灭。


我是一个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阶级这两个字的涵义直到最近才稍稍明了。原来非之心正义感种种观念,常因出身不同而大有差异。你若想做一个人民的作家,你就要遵从人民心目中的是非。你若以小资产阶级的是非观点写作,你就未必能表现人民心目中的是非,人民便会鄙弃你、冷淡你。思想有阶级性,感情也有阶级性。若以小资产阶级的情感来写工农兵,其结果,必定不伦不类,你便成了挂羊头卖狗肉的作家。我在《雷雨》里就卖过一次狗皮膏药,很得意地抬出一个叫鲁大海的工人。那是可怕的失败,僵硬,不真实,自不必说。我把他放在一串怪诞的穿插中,我以小资产阶级的情感,为着故事,使他跳进跳出,丧失了他应有的工人阶级的品质,变成那样奇特的人物。他只是穿上工人衣服的小资产阶级。我完全跳不出我的阶级圈子,我写工人像写我自己,那如何使人看得下去?

(原载《文艺报》1950年第3卷第1期)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d0e9d8dd2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5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