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

2023-01-04 18:22: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经济社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欢迎阅读!
结构调整,经济社会,经济发展,转变,方式

经济社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经济社会结构中的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并逐渐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为此,必须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经济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方式;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是党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经济发展观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经济发展的内涵和指标,经济发展的方式和政策,经济发展成果的分配和享用。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统一的,经济发展的认识和指标的制定决定了对发展方式的选择和发展成果的享用;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途径和分享发展成果的物质保证;发展成果的分配和享用体现了发展的内涵和发展的目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对以往经济增长方式从内涵、方式和目标的一种全方位深化,不单单是一个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的问题,更多是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是涉及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问题,是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综合,核心要求表现为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及其各自内部结构的和谐统一。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年均GDP增长率达到了9.83%,积累率接近40%,形成了庞大的国民经济总量,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210871亿元,跃居世界第四位,人均国民收入也达到2010美元,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是,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过于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产生了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不和谐因素,而这些不和谐的因素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和高速增长中,或表现不明显,或被经济高速增长的表象所掩盖,逐步累积下来从而演化为现阶段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所面临的深层次矛盾。按照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我国2020年要实现人均GDP2000年基础上翻两番的战略目标。而这一时期是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和问题最为突出的时期,是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导致经济增长徘徊和社会的不安定。 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工业化重化工工业阶段的资源环境约束 2005年我国的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已达到50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即以重化工工业为主的阶段,这对资源供应总量和环境承载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快速增长,2006年我国的能源消耗达到了24.6亿吨标准煤,大约占世界能源消耗的15%;钢材消耗量达到了3.88亿吨,大约占世界钢材消耗量的30%。我国主要资源消费的增加量占世界总增加量的比例,包括煤炭、石油和钢等均居世界第一位。我国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环境污染严重,单位GDP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是发达国家的89倍,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日耗水量和日均污水排放量都居世界第一位,目前的水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均受到严重污染。从发展的方而看,重化工工业阶段的到来必然提高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由于重工业本身就有高耗能、高污染的特点,重化工工业阶段的到来更加剧了节能减排、降低环境污染的难度。2007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19.5%,增速比轻工业快3.1个百分点,而占全国工业能耗和二氧


化硫排放近70%的钢铁、有色、电力、石油石化、建材等六大行业增长了20.1%,同比高3.6个百分点。从环保总局和批复项目的行业来看,电力、石化、钢铁等有色重污染项目所占的比例仍然较大。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单位GDP能耗需要比2005年下降20%,即每年需要下降4%;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需要下降30%,即每年下降6%;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需要分别下降10%,年下降2%。但从2006完成的情况来看,单位GDP能耗下降不到2%,节能减排的压力增大。

同时,我国还面临着资源总量有限、资源利用效率低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地和淡水人均占有量仅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支撑经济增长的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分别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1%、4.5%、79%、42%、18%和7.3%。从资源利用效率看,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非常大:日本为1意大利为1.33,法国为1.5,德国为1.5,英国为2.17,美国为2.67,加拿大为3.5,而我国则高达11.5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50%以上。而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中位居第28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我国在关键技术上自给率低,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而发达国家一般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则在5%左右。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企业主要依靠低价格的要素投入来获得比较优势,而科研投入较低,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动力不足。 ()产业结构不合理与就业结构扭曲

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农业基础依然很薄弱,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工业大而不强,制造业规模虽已位居世界第三,但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世界知名品牌。消耗高、污染多的行业和企业所占比重过高;服务业发展滞后,其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低十几个百分点,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需求。从近些年发展的结果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方向出现偏差,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格局不仅没有改变,反而继续强化,一步加重了资源环境的压力。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002年以来一路攀升,44.8%提高到2006年的48.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5.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02年达到峰值以来一路走低,由41.5%减低到2006年的39.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5.7%降到38.6%。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直接导致了我国就业结构的扭曲,2005年我国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为12.6%,却吸收了44.8%的劳动力总人数,大量剩余劳动力聚集于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低。而随着我国重化工工业阶段的到来,第二产业吸收的劳动力增速有限。第三产业在我国发展缓慢,限制了就业范围的扩大,无法大量吸纳闲置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劳动力资源。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与出口的不协调发展

投资、消费与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但三者的动力结构却是不协调的,突出的矛盾就是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具体表现在:投资与消费关系不协调,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自2003年以来,我国每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大都保持在25%左右,资本形成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40%,投资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在40%以上。2007年前3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529亿元,同比增长25.7%,投资继续在高位运行。而从我国最终的需求结构看,国内居民的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一直偏低,2006年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51.1%,尽管2007年前3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827亿元,同比消费增长15.9%,创下近十年的增长新高,但在GDP总比例中并没有增加,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

内需与外需关系不协调,出口增长快,贸易顺差大。20032006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快速增长,年平均增长29.8%,进出口贸易总额在过去4年内连升三位居世界第三位,2007年前3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15708.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同)增长23.5%。其中,出口8782.4


亿美元,增长27.1%,进口6925.9亿美元,增长19.1%,前3季度累计贸易顺差为1856.5亿美元。出口的巨大顺差直接致使我国外汇储备大幅增长,10月末我国外汇储备高达14500多亿美元。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2:11995年为2.72:12001年为2.92:12003年进一步扩大到为3.23:12005年约达3.22:1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587元,差额为8172元。从恩格尔系数看,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5.8%,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0%,相差7.2个百分点。从基尼系数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社会公平程度严重失衡,1990年为0.3431995年为0.3892000年后达到0.417。世界银行最新有关我国的发展报告预测,到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综合基尼系数将达到0.474,问题十分严重。如果再将城市居民享受带有很大福利性成分的住房、交通以及公共服务等计算在内,剔除农民收入中不可计算的实物部分以及用作生产资料的投入,我国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更是十分巨大,约达5:16:1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在一系列政策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大量地向东部地区流动,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起来,而西部地区则长期发展缓慢,尤其在东部地区得到较大发展的时候,部地区对西部地区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产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并没有实现,尽管国家在前几年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三大地带经济发展差距仍然不断扩大。部地区已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外来资本、民间资本充分,产业结构升级迅速,制造业、服务业和外贸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西部经济增长主要靠基础建设投资拉动,国有资本仍占主要地位,外资、民间资本不足,制造业、服务业发展不快,投资效益不高。东西部之间的经济总量、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都比较大。2006年,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GDP总和不到人民币4万亿元,约占全国GDP17%;而东部地区GDP达到2亿元的省份就有3个,其中江苏省为21500亿元,山东省为22000亿元,广东省为25000亿元。1999年,东部地区人均GDP10732元人民币,西部地区为4302元;到2006年,东部地区人均GDP26875元,西部地区为10894元。7年间,东西部人均GDP差距由6430元扩大到15981元,增加近150%。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dc6c56b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9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