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中象征手法的运用研究

2024-02-09 13:22: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白杨礼赞》中象征手法的运用研究》,欢迎阅读!
礼赞,白杨,手法,象征,运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白杨礼赞》中象征手法的运用研究

作者:李环宇

来源:《语文建设·中旬》2018年第05

《白杨礼赞》选自统编本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茅盾先生的一篇名作,文中大量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手法最早源自《诗经》中的”“手法,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象征手法在诸多文章中都得到了运用,而且运用得非常巧妙,各种佳作不断,《白杨礼赞》就是其中一篇。下文将概述象征手法,并重新解读其在《白杨礼赞》这篇课文中的运用。 一、象征手法在《白杨礼赞》中的运用分析

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是一篇著名的散文,在形、情、礼三个方面高度统一,有很强的艺术魅力。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够达到这个高度,与作者合理运用象征手法是分不开的,象征手法的运用使文章读起来更加生动,富有深意。具体来说,《白杨礼赞》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象征手法的运用要恰当、贴切,能够托物言志

象征手法的运用主要是对具体对象的描写,不能只是形似象征对象,更不是代替象征对象。运用象征手法只是为了强化其某一方面的特征,使其在的方面与象征对象相似,《白杨礼赞》中的象征在这方面的运用非常恰当。从全文来看,读者所能看到的是非常普通的白杨树,但它又是不普通的。虽然它普遍存在,不被人们重视,但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却能生存下来,从而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作者借用白杨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北方农民,以白杨百折不挠的强大生命力来表现北方农民的斗争性格是非常贴切的。分析这些需要联系当时具体的历史环境。在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内部奉行的是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积极反共、消极抗日,将枪口对准自己的同胞,进行了一系列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活动,反对全民族抗战。在作者写这篇文章之前,国民党又发动了第二次反攻高潮,并且制造了皖南事变。面对这样的形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日根据地区的军民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即使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也毫不动摇,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队伍,团结起来反击日本侵略者,并逐渐发展成抗日的主要力量。作者曾经在1940年称赞他们:第二次反攻高潮是黎明前的黑暗,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军民屹然不动,同反动派作坚决斗争。内惩国贼,外御强敌,为了整个民族的解放而不停斗争。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茅盾先生曾经在延安生活了一段时间,对陕甘宁边区有所了解,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抗日、反对投降的精神有着切身的感受。白杨的特征与北方的农民有很多神似之处,借此颂扬他们坚持抗战的精神,是十分恰切的。这种精神代表着中华民族革命的精神,这一象征手法的运用是非常贴切、自然。 2.象征手法的运用需要新颖的艺术构思和巧妙的融材技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白杨礼赞》中,作者用白杨树象征北方的农民,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这需要新颖的构思和融材技巧。北方军民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伟大的、崇高的。作者用北方地区极为普遍的白杨树表现这种伟大与崇高。他先把描写的场景定位在西北高原,这个既雄伟而又荒涼的地方,人们在这种地方远远看到白杨树,就会情不自禁地惊叹,将白杨树在黄土高原以及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在这里的人民联系起来。作者紧接着近距离描绘了白杨树笔直的枝干、素雅的颜色、向上生长的枝叶,每一句描写都饱含情感,既表现了白杨树的自然美,又赋予其深刻的寓意。作者还描写了白杨树在风雪压迫下的傲然挺立、不屈不挠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字里行间洋溢着敬佩之情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作者又运用对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深入挖掘了白杨树的内在美,将其视作树中的伟丈夫。文中先后用到了伟岸、正直、质朴、挺拔、坚强不屈等词来赞美它。作者顺势连用四个反问句,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把白杨树身上所蕴含的丰富内涵逐层展开,也说明了作者赞美它的原因。最后作者的语调变慷慨激昂、掷地有声,利用对比的手法,严厉斥责那些瞧不起农民的反动派,以此来表明自己鲜明的态度——对农民的高度赞美。作者采用这样的结构描写白杨,继而抒发自己的情感,歌颂人民的伟大精神,使二者完全融为一体。课文的线索是白杨树,描写的顺序是由远及近、由外到内,抒发情感则是由托物言志到最后的直抒胸臆。全文层层深入,读者眼前仿佛出现了白杨的形象,脑海里浮现出北方军民的形象。 3.象征手法的运用需要借助独特的语言

文章运用象征手法,描写的形象必须要符合其自然形态,同时又要借助它来表达象征意义,所以需要运用独特的语言才能够起到好的效果。《白杨礼赞》中有一段近距离描写白杨树的文字,认为白杨树是一种力争上游的树,笔直的树干一般都一丈高,而且一丈之内不会生长旁枝,似乎是人为剔除的,其实这是白杨树的自然状态。描写树叶时说所有的树叶都是向上生长,绝没有向旁边和向下生长的。紧接着作者一转,指出白杨树长期受到风雪的压迫却依然倔强挺立,即便只有碗口粗细的树干,依然坚持向上生长,从一丈到两丈高,直到长成参天大树,一直不折不挠,坚持和西北风作斗争。这段描写将白杨树不折不挠地同风雪作斗争的形象完美展现出来。同时,作者在刻画白杨树精神时所用的词语都是用来刻画人的精神的,给人感觉白杨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植物,而是像人一样具有顽强意志的生命。这种独特的语言使读者很自然地展开了联想,从对白杨树干、树叶等的描写很容易联想到中国人民不屈服、不投降的顽强精神;从白杨树坚持对抗西北风联想到中华民族反抗日本侵略者,坚决打击国内反动派的不屈不挠的性格。正是因为作者在描写白杨的时候运用了特殊的语言,使人们很自然地产生了联想,起到了明显的艺术效果,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二、《白杨礼赞》的教学把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上文详细分析了象征手法在这篇文章中的运用,其实,象征手法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前文已经介绍,这篇文章是茅盾在1941年到达陕北延安后所写,他看到了陕甘宁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奋斗,同日本侵略者作坚决斗争的场景,正是从这一场景中作者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受到这种情感的感染,茅盾先生写下了这篇名作,借白杨树表达自己对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的崇敬之情。在这篇文章中,革命者的形象通过对白杨树细腻的描写表达出来,而且文中很多细节也运用了象征手法,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在于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象征手法的运用。比如在文章的后半段,作者通过微微泛出青色等描写来刻画白杨树外形上的美。因为白杨树是一种力争上游的树,所以作者又用了一系列词语来表达白杨树的精神品格。又在内外刻画的基础上连用四个反问句: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质朴、严肃、坚强不屈……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难道你不能想得更远一点……”四句话层层深入,通过排比的形式将作者对北方军民的崇敬之情推向了最高点,这也是整篇文章的精华所在。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度挖掘这段文字并有所感悟。

《白杨礼赞》被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奇葩,主要是因为这篇文章运用了较多的艺术手法,而且非常巧妙。作者先在文中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情绪,并引出要描写的事物,再赞美事物,从而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使整篇文章波澜起伏。在第二段,作者并没有写白杨树,而是重点写了高原的广阔和雄伟,随后笔锋一转指出看高原时间长了会给人单调的感觉,继而产生厌恶之情,这就为后面赞美白杨作好了铺垫。正因为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这篇课文中众多手法的运用,在掌握象征手法的基础上学会更多的写作手法,并在以后的写作中加以运用,从而全面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象征手法作为一种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如果运用合理,会使文章增色不少。有的文章通篇都运用象征手法,有的是在某一段或者某一句运用,但是象征手法并不是随便运用的,要注意象征物與被象征物之间的融会贯通,明确文章线索。同时,象征手法恰当搭配其他修辞手法能起到更好的效果。《白杨礼赞》被认为是将象征手法运用得非常巧妙的名作,本文解析了作者对象征手法的运用,总结出象征手法的运用要恰当、贴切,需要新颖的构思、巧妙的融材技巧和贴切、自然、形象的语言。只有具备了这些要素,象征手法才能在文中真正发挥其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dca989f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4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