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 怀旧》最终版

2022-04-29 11:19: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苏幕遮 怀旧》最终版》,欢迎阅读!
怀旧,最终,苏幕遮

《苏幕遮 怀旧》教案

1

怀旧

【教学目标】

1.能够对诗歌中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2.能够展开联想和想像,撰写文笔隽永的诗词意境想像文。 3.进一步了解范仲淹词风,赏析词中的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品读赏析诗词,掌握一定的赏析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无论身处何地,我们对家乡的情是无法改变的,“人穷则返本”、“ 落叶归根”等熟语说明中国人烙印在骨子里的就有思乡情结。想想我们学过的诗歌,有哪些是抒发思乡之情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烟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透过诗行,我们可以看见游子的思念、母亲的呼唤、亲人的期盼。今天,我们走进范仲淹的《苏幕遮》,看看又是一番怎样的思念。

二、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汉族。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陕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履霜:踏在霜上预知寒冬的到来。比喻目前的迹象提醒对未来要有戒备。戒履霜之渐,以免祸患。履霜曲为古乐府琴曲名。《琴操》曰:“《履霜操》,尹吉甫之子伯奇所作也。伯奇无罪,为后母谗而见逐,乃集芰荷以为衣,采楟花以为食。晨朝履霜,自伤见放,於是援琴鼓之而作此操。曲终,投河而死。”),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于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三、课前小练笔:请同学们填空。 碧云天,黄花地, 总是离人泪。《长亭送别》王实甫) 明确: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请同学们说出刚才所填曲子的前两句引用的原文及该词的词牌名。 四、一读诗歌,整体感知:

全词抒发了何种思想感情?这首词上下片在表达方式上是如何分工的? 抒写了羁旅乡思的情怀。上片写景,描绘了秋色;下片抒情,直抒胸臆。 五、再读诗歌,评品赏析。

1、赏析“碧云天,黄叶地”所写之景。


《苏幕遮 怀旧》教案

2

碧云浮空,黄叶满地,一高一低,一俯一仰,俯仰生姿,“碧”“黄”搭配,色彩浓烈(斑斓)意境开阔,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词苑》《历代诗余》范文正公《苏幕遮》“碧云天”云云,公之正气塞天地,而情语入妙至此。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中有“碧云天,黄花地”即由此句化出,此句已成为描写秋景的千古名句。

云为什么是碧的?秋天的天空格外晴朗,一片碧蓝,只有几许薄薄的云彩飘荡在蓝天上,在碧蓝天幕的背景中,云彩也成了碧色的了。

2、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写景角度由俯仰变为平视远眺。 “秋色”一词结合上文具体指什么?如何理解“秋色连波”?

明确:指“碧云天”“黄叶地”。因在高楼上极目远望,远处碧云天、黄叶地与秋水相接,所以说“秋色连波”。“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3、赏析“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使用的层层深入的手法(层深)。

一说:“芳草”化用了《楚辞》“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句,意思是说王孙远游不归,只见家乡的芳草丰茂地生长,因此“芳草”指故乡。

二说:以草的缠绵,喻情思不断。如《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宋代谢逸《蝶恋花》:“独依栏杆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

水天相接之处斜阳照着远山,而不解思乡之苦的芳草(暗指故乡)却更在斜阳以外的更远方。以家乡渺远衬托出思乡之情浓。

另:“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使用了实虚结合的手法。

“山映斜阳天接水”写远观的实景,“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是虚景,即想象之景,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实虚结合,将读者的情思引向更加渺远的故乡,使思乡之情得以深化。

这两句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上片的写景,过渡到下片的抒情。

总结: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上片写天连水,水连山,山连芳草;天带碧云,水带寒烟,山带斜阳。自上及下,自近及远,纯是一片空灵境界,即画亦难到。”

下片:

4“黯乡魂,追旅思”使用互文的手法,表达思乡羁旅之情缠绕不止,使人黯然销魂。 5、“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抒情婉曲。“除非”说明舍此别无可能。表面上看,好象是说乡思旅愁也有消除的时候,实际上是说它们无时无刻不横亘心头。如此写来,使词的造语奇特,表情达意更为深切婉曲。

6、如何理解“明月楼高休独倚”的表达的感情?

“休独倚”更可见词人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圆,反衬出词人身在异乡,倍感孤独寂寞,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倚”却说“休倚”表达了作者痛苦深沉的思乡情思。

7、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欲遣相思,反而相思之情更加浓重。 六、三读诗歌,总结归纳。

【思考】试从写作手法上来赏析作者是如何来传情达意的? 1、手法:写景入手,触景生情。

2、具体分析:上片写出典型的秋天之景,从开始那开阔的境界,到以斜阳芳草作结,引出下片之中明显的思乡怀人之情。


《苏幕遮 怀旧》教案

3

3、手法独到之处:作者上片中的芳草斜阳引发出的想家思亲之情,水到渠成。而在下片之中,用带酒泪痕所刻出的思家之人更让读者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思考】作者是怎样抒写乡思离愁的深重的? 1、从芳草天涯的景物中暗暗透出乡思离愁。

2、“黯乡魂,追旅思”,直抒胸臆,抒写主人公漂泊离乡之久与乡思离情之深之重。 3、从斜阳到明月,显示时间之推移,而主人公所处的地方仍是那座高楼,足见乡思离愁之深重。

4、从“酒入愁肠”看出主人公借酒浇愁,但愁情难遣,足见乡思之缠绵。

【思考】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却反其道而行之,景色写得阔远而秾丽,其作用是怎样的?

明确:这首词的特殊性在于阔远之境、秾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阙所抒之情低徊婉转,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主题】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碧云、黄叶、寒波、翠烟、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寥廓苍茫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抒写的是词人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的深情。 七、课后作业:试将本词改写成写景片段。

参考: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泪。 附:板书设计 ----

---- 特点:鲜艳浓烈 烟雾迷蒙 ----绿 ----



画面:夕阳西垂 想起

斜阳 芳草萋萋 芳草 教学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e180239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d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