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半生缘赏析

2023-04-24 23:28: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电影半生缘赏析》,欢迎阅读!
半生缘,赏析,电影

电影半生缘赏析

电影半生缘赏析

出于移情,我们会不自觉地把情感寄托在与生命一同经历过却依然存在的外物之上。对于我来说,这种情感寄托虽然一直很模糊但是却从未消失过——“仰面躺在草地上,草尖划过侧面的脸庞,痒痒的,惟一让人乐于享受的甜蜜的伤害。被风吹得慌乱的碧绿叶子在头顶沙沙作响,绿得像是液态。树叶的阴影在脸上抚过,好像正在摸索的盲人的手指,清凉的,忧伤的,享有着语言表达能力的手指,在移动它们的悲怆意味全在温柔里。”我知道,这种携带着生命印记的透明伤痛将一生跟随我,它会时不时地把我所有的情感寄托在上面。 同样的,我知道并且非常清楚电影是一种视听语言,是通过看和听来感悟的,但是很奇怪,每次我对一部电影的感觉却总是从触觉感知,一直如此。出于性格因素,我比较接受情节拖沓缓慢的电视剧,最起码在上大学之前,我是不大接触电影的。如果不是因为身在中文系,上了一堆各种各样的课,被-迫看了一堆各样各式的电影,我想我还是会继续停留在自己的世界的。如今这种情况已经改变,但这并不表明所有的片子都能得到我的认同,恰恰相反,在如今这种粗制滥造的速成时代,真正的电影精品是越来越少了。即使电影只是供娱乐的,是一种消费文化,我们没有必要苛求,然而在心底我还是期待着经典的重现。

喜欢《半生缘》,一如《悲情城市》,感觉也许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其实要是能用语言表达那真正的韵味一定失色很多。现在想想,情节、演员、音乐差不多都已淡忘,留下的唯有淡淡的情绪在萦绕,幽幽的、怅惘的、直接触摸心灵的,无论何时想起心湖都会漾起一阵阵涟漪。时间过去,它已经如同那种透明的伤痛一样变成我生命的印记。

最初看的当然是张爱玲的原作《十八春》,读的时候还很早,早到没有经历过任何情感的年纪。那时的我,必定以为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十四年那是难以想象的一种漫长。事隔多年后才看到影片。黎明、梅艳芳、吴倩莲、葛优、王志文、黄磊、吴辰君等一大批


红星压阵的《半生缘》,由许鞍华导演,于1997年出品。许鞍华的作品有自己的风格,那就是提示人生的苍凉。好在原著的故事够曲折,为许鞍华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从婉约情爱到苍凉人生,电影的展述很有一番深沉的味道。张爱玲小说创作于世道曲折之时,对苍凉人生的体味是不言而喻的。原著《十八春》的结局有一道光明的“尾巴”,写男女主人公走过十八年曲折的情路之后,虽然各有家庭,但还是一同去参加国家刚解放时东北的建设,化哀怨为淡泊。许鞍华如今的《半生缘》则一刀切断了它,让这个哀怨的故事彻底地以宿命的结局完成“苍凉”的主题。原著“光明的尾巴”并不符合张爱玲作品的一贯风格,所以《半生缘》的这一改动,反而使张爱玲的风格恢复完整。

慨叹苍凉,以结尾世钧和曼桢重逢达到极致。影片不曾丝毫暗示二人有重拾旧爱的可能,也不渲染世钧、曼桢的爱情悲剧,因为《半生缘》写的本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爱情,而是千千万万滚滚红尘中的儿女们都可能遭遇的故事。曾经是最好的,曾经有过真爱,但终归于平淡,只有在重逢的瞬间,才悔恨起错过一生的最爱影片最终提示:世事人生之苍凉不在于过程,而在于回首的刹那。

电影拍的太像小说,只是略掉了时代的变迁,只留感情的低徊。一桌一凳、一风一雨都带着文字味,并且加上了大量原作的的旁白,沉默并不只是压抑,因为再活泼的文字都是安静不动的。张爱玲心肠狠得不留缝隙,而许鞍华倒温柔,但就算撕掉那张盖着真-相的薄纸,那手指也纤细得让人颤抖。然即使颤抖,静止的画面却仍旧缓慢地流长,倏忽相识了,倏忽错过了,倏忽两茫茫。一帧一帧的画面,都是悄静的。影片本身的故事我们都非常熟悉,只是细节处让人把玩不已,电影不是电影,只是对记忆的一个注解。

浓烈的怀旧气息让这段无望的爱情恍若隔世。而电影也在很多方面为这种怀旧作了努力,不仅是画面、旁白,譬如说现场原声录音产生的真实感,回忆引出陈年往事时营造的遥远的陈旧感。另外还有就是,影片中导演很少采用宽阔的取景空间。阁楼,车厢,走道,狭小的取景造就了自始至终的被困压的感觉,这一点正可包容了故事中人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e3e23f927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d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