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文化认同

2022-10-25 00:07:2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大学生文化认同》,欢迎阅读!
认同,大学生,文化

论大学生文化认同

社会转型背景下,政治绩效的缺陷、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传统教育模式的缺失以及互联网广泛传播西方文化所造成的无序挤压,对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面对这一现实,政府、社会、学校需顺应大学生性格特质与思维模式,加强大学生文化认同应对,通过政治文化认同教育与强化民族文化为核心的多元文化观塑造,重塑核心价值认同,从而在全球化与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重塑一代青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主导的文化认同。

一、大学生文化认同的现状

新世纪大学生出生于改革开放和社会剧变的新时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对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理解和吸摄能力。因此,他们的文化认同危机也明显显现:对主流文化认同的弱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和信心;对西方文化的认同与对传统民族文化认同的减弱,容易导致崇洋媚外心理的滋生及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低落;而对大众文化的依赖和对精英文化的疏离,使他们沉湎于世俗的生活而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新旧价值体系间的摇摆,则往往导致他们原则性和基本道义的缺失。

(一)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弱化,信仰缺失

新生代大学生正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信仰危机。部分学生经不住诱惑,对国家、民族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产生怀疑态度。主流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因无法产生直接市场价值而动摇,权威话语正在淡化。新兴的大众文化削弱了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社会大众与主流意识形态在价值选择上开始出现分离。

(二)审美趣味低俗,审美心理浮躁

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 一些大学生审美趣味感性化,崇尚媚俗时尚,漠视经典艺术,审美品位低下,审美趣味低俗。在审美对象上,他们疏远古典严肃的文学艺术,追逐庸俗浅薄的文学作品;在审美方式上,他们追求浅显直接的方式,更愿意从诗歌走向对话,从交响乐走向通俗歌曲,文学专论走向随笔漫谈。在审美感情上,他们不再尊崇含蓄古朴,而是追求露骨的男女性爱和金钱关系,更具“快餐特色”。在审美意识、审美情趣方面,表现为审美追求的感性化。对形象化的文化的追求,使大学生更注重对文化的直观性体验而将“思”的意义放逐。有的甚至以奇为美,以丑为美,以怪为美,追求超时尚、反传统,表现出不应有的审美心理浮躁,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对大学生应有素质的诉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三)娱乐取向多样、偶像崇拜疯狂

他们可以选择的娱乐方式数不胜数,更偏向于外来的娱乐方式与文化产品。娱乐取向的多样化丰富了学生生活,也反映出学生们的空虚迷茫。相当一部分人面对如此多的诱惑,不是感到不知从何选择,便是觉得更加厌烦与焦躁,因为他们已经无法从这些令人应接不暇的娱乐项目中找到心灵的寄托。当代大学生身上存在着过度的偶像崇拜现象。而这种偶像崇拜的对象竟不约而同地指向体育明星和演艺明星。这种崇拜发展到极致,有的已构成对家庭与他人生活的一种严重破坏,甚至在一定范围内造成对社会的不良影响。

二、文化认同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

新生代大学生的文化和政治认同均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伴随着个体意识的迅速觉醒,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愈发突出,对政治问题的判断和选择都有自己的理解,不再盲目听从政治领袖或师长的见解。新生代大学生具有炽热的爱国情感和强烈的民族意识。然而,在新生代大学生对马列主义主流价值认同的背后,却始终潜藏着一股认同危机的暗潮。在一次对重庆、都、上海、北京、武汉部分高校大学生的政治观点、政治立场、政治敏锐性、政治责任感、政治辨别能力进行的抽样问卷调查中,一些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政治偏激情绪。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取得巨大成就,使大学生对党的领导能力及其所坚持的社会主义道路有了亲身体验。而在同一时期,大学生们的这种积极情感在相当程度上受到了党内和政府部门日益蔓延的腐败现象的消极影响。调查显示,52%的学生对政府工作人员的看法是“自私、腐败”。由此可见,党内不正之风对党的形象及政府绩效都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体制急剧变革时期,地区发展差距增大、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失业现象频繁、环境恶化、犯罪率、离婚率上升、社会公共资源享用不公平等长期积累的深层矛盾和问题集中显现。对政治敏感性强且思想理性化的大学生而言,他们的政治心态极易出现某种程度的偏颇和失衡。他们倾向于简单化地将种种问题的暴露归咎于政府绩效的低下,由此演化为政治认同危机。尤其是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学生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大学生对于政府绩效的抱怨更使其政治文化认同雪上加霜。

西方文化包裹着西方的价值观,通过多种渠道进入校园,造成一种多元文化的冲突。这一文化混乱的局面直接导致了新生代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失衡。网络技术的发展突破了人们旧有的时空观念。网络虚拟社区造成的道德真空,成为新生代大学生文化危机形成与发展的无形推手。通过互联网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激烈的冲撞与融合。互联网快速的信息传递使人们得以自由、迅速地了解世界各个角落刚刚发生与正在发生的事情。互联网“使在场和缺场纠缠在一起,让远距离的社会事件和社会关系与地方性场景交织在一起”通过互联网人们对遥远的地方发生的事情也能具有身临其境之感,甚至较之眼前的事情更加亲切。如此一来,外来的文化与价值观念得以直接渗透至大学生的情感与观念层面,对既有的文化认同造成或多或少的冲击。

三、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的应对

大学生正处于第二个生长发育高峰。他们的生活经历较为简单,生活空间基本以校园为中心,交往群体相对单一。加强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应对能力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大学生的这些特点展开。

()大力倡导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并着重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 不断增强青年对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不回避、不激化矛盾,着力统一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聚力量,引导全体人民为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把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融入青年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使之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使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导价值观真正成为青年的自觉追求。

(二) 培育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的多元文化观弘扬民族精神

一方面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另一方面要加强民族历史、地理和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对传统文化和民族历史产生由衷的认同。对于西方文化中可以补我所缺、为我所用的科学理性精神、现代人文精神与人道主义、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创造精神、西方现代化理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战略等,要以充分的民族文化自信,敢于敞开胸怀,大胆批判地吸收。唯有如此,才能深入研究,在激荡中学习借鉴,扬长避短,为我所用。

(三) 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营造和谐校园文化

通过人文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真善美的认识。通过实践活动和个体反思实现经典人文精神和主流价值观的内化。开展高校人文教育加强民族文化认同的最佳途径,莫过于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先进的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沃土。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eae73a1b0717fd5360cdc5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