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游戏教育理论

2023-02-04 20:33: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皮亚杰游戏教育理论》,欢迎阅读!
皮亚杰,教育理论,游戏

.

皮亚杰游戏理论(Piagets play theory)又称游戏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J.Piaget)是在研究儿童象征性功能的形成和发展时,注意到儿童的游戏,并试图通过研究儿童的游戏和模仿,找到沟通感知运动与运算思维活动之间的桥梁。所以他的游戏理论与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是他的认知发展理论的组成部分。

游戏的实质 在皮亚杰看来,游戏的实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游戏并非独立的活动,而是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正如想像与思维的关系一样。游戏的存在,不是游戏本身的原因,而是由儿童早期行为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同化和顺应是皮亚杰从生物学中借用的两个概念,是机体适应外界的两种基本机能。同化意味着接纳和整合,即主体用自己原有的动作图式去整合外部事物,从而加强和丰富自己的动作。顺应就是主体改变自己原有的动作图式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协调就是适应或智力活动的特征。由于儿童早期认知结构发展还不成熟,往往不能保持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衡。这种不平衡有两种情况:一是当顺应作用大于同化作用时,主体就会重复范型(人或物)的动作,这时就会产生模仿;另一种是当同化作用大于顺应作用时,主体自身的需要占主导地位,因而较少考虑外部事物的要求,这时就会出现游戏

游戏阶段理论 游戏的发展是与儿童的认知发展相一致的。每种游戏在心理结构上都有自己的特点,代表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水平。皮亚杰认为游戏是智力的一个方面,所以游戏发展阶段与智力的发展阶段是相适应的。皮亚杰将学前儿童的智力划分为感知运动(0-2)和前运算(27)两个阶段,并归纳出这两个阶段儿童游戏的主要形式。

①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游戏以练习性游戏为主,这也是儿童出现最早的一种游戏形式。这种游戏是为了取得机能性快乐而重复习得的活动。“机能性快乐”是法国心理学家彪勒(KBdO)提出的,指因满足身体的某种生理需要而获得的快乐。儿童通过身体的动作摆弄、操作具体物体来进行游戏,所以游戏的驱力不是外加的,游戏动作本身就是一种强化因素,“动”即快乐。这种游戏的功能就是对动作的积极重复和巩固,从动作的重复中得到机能性快乐,产生或获得有力量的感觉。

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在感知运动阶段的发展细分为6个阶段:反复练习期、初级循环反应、二级循环反应、二级图式协调、三级循环反应、思维的发生。那么这种游戏形式究竟产生于哪个阶段?皮亚杰通过观察发现,游戏产生于初级循环反应阶段。例如婴儿重复地吮吸手指就是一种循环反应,但这并不是游戏,而是一种适应活动。当这种循环反应延续下去时就会变成游戏皮亚杰指出,从适应活动转向游戏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惟一的判断标准就是孩子的表情。当循环反应刚刚开始时,孩子的表情是严肃认真的,但他们一旦学会了这种动作,再继续这一动作时就是为了获得机能性快乐,这时他们的表情是轻松愉快的,循环反应也就转变成嬉戏性行为。这一转变就表明了游戏的发生。

练习性游戏不是出生后头两年或前言语阶段所特有的现象,而是在整个儿童期都可以看到游戏形式。只要有新的机能需要掌握,就会有这种练习。但是闻言的出现,儿童通过这种游戏而获得的新东西越来越少,于是这种游戏也逐渐减少,并表现出3种发展趋向:第一,因为增加了表征而变成象征性游戏;第二,向社会化方向发展,趋向于规则游戏;第三,向真正的适应发展,变为严肃的工作。

②在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游戏有了关键性的变化,即象征性游戏发展起来了,这种游戏幼儿游戏的典型形式,也是自我中心的表征活动时期的游戏的特征。象征性游戏与练习性游戏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具有一个特殊的嬉戏性表征结构。表征是一种超越了感知活动的机能类型(象征性功能),它的特征在于“它超出了当前的范围而扩展到时空适应的领域,即它唤起了直接知觉与动作场之间的东西”“表征是一个信号物的联合”,是由“信号物”和“被信号化之物”构成的一种心理结构。例如,在儿童驾着木棍当马骑这个象征性游戏中,木棍就是信号物,马及骑马的景象就是被信号化之物。在象征性游戏的表征结构中,同化超过了顺应而占优势,这

..


.

在被信号化的图式中、信号物与被信号化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信号物本身都有所体现。所以,这决定了象征性游戏的特点就是,脱离现实生活中所实际运用的具体事物和环境,而由儿童主观地在信号物与被信号化之物之间建立联系并加以组织的活动。

象征性游戏在自我中心的表征活动时期的第一阶段即前概念思维阶段(2-4)大量出现,并达到发展的高峰期。随着儿童生活空间的扩展,他们在感知运动阶段的游戏形式已不足以满足他们的需要,于是前一阶段刚刚建立起来的平衡被打破了,儿童必须去寻求新的平衡。自我中心是儿童期的典型特征,所以他们便开始以自我为中心,通过象征性的投射、象征性的认同以及象征性的联合去同化新的事物,以满足自身的需要。所以,可以说,象征性游戏是“自我中心思维最特殊的类型”。随着儿童思维的发展,他们的社交圈子越来越大,游戏的角色也不断增多,而且越来越要求游戏接近现实,于是在7-12岁的儿童中,象征性游戏开始减少,规则性游戏逐渐产生。这是象征性游戏发展的一个方向,即被规则游戏所代替。它的另一个发展方向就是逐渐转变为结构性游戏

游戏的功能 ①皮亚杰认为,游戏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同化作用来转变现实,以满足自我在情感方面的需要,而不必通过顺应来进行平衡而受顺应的约束。儿童需要游戏,尤其是象征性游戏,这是因为儿童难以适应周围的现实世界。“为了达到必要的情感上和智慧上的平衡”,为了“满足他自己的需要”,儿童就会做游戏。在游戏中孩子可以不受现实的限制和约束,可以实现许多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的愿望。因此,皮亚杰认为,儿童需要一种自臣的工具,以使同化作用成为可能。象征性游戏就是儿童所需要的这样一种工具,因为它不需要使用太多的由成人通过强制性的、集体的形式传递给他们的社会性语言,而是按照儿童个体的需要来加以改变,作为另一种意义上的语言,唤起儿童过去经验,使自我得到满足,而不是迫使儿童去适应现实。因此,游戏是解决儿童情感冲突,帮助儿童健康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

②皮亚杰认为游戏对于认知的发展只是一种“机能练习”,即游戏是对新的刚刚出现的认知机能所进行的练习和巩固。所以在他看来,虽然游戏与儿童认知的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但是游戏是被决定的,因为首先是认知活动发动了游戏。所以,认知的发展在前,游戏在后,认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游戏只是作为发展的一部分起到丰富发展的作用。

..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eef9d5cf7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a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