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商业的演变

2022-12-26 06:39: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古代商业的演变》,欢迎阅读!
中国,演变,古代,商业

中国古代商业的演变

定义:通过买卖使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 内部贸易:

:已经出现最早的货币:贝币,与职业商人。

周朝前期:推行工商食官政策,商人群体主要依附于官府。

春秋战国:私商冲破束缚,逐渐取代官商的地位,此时金属铸币大量出现,而商鞅变法首次倡导重农抑商政策。

秦朝:货币与度量衡的统一,以及驰道的修建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密切了南北的联系,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

唐朝:市坊分离与农村集市即草市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并推动了柜坊与飞钱的出现。柜坊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专营货币的存放与借贷,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 宋朝:在四川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元朝:纸币广泛流通,大都成为著名的都会。

明清:商业市镇兴起,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更为密切,大量农副产品进入市场。货币经济占据重要地位,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 外部贸易:

汉朝:与朝鲜,日本,越南贸易往来频繁,在开通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后,商人活动开始向西拓展,与中亚,南亚,西亚诸国贸易频繁。

唐朝:对外贸易繁荣,在广州设立市舶使,管理外贸。中亚比如波斯的商人遍及各地,成为中西方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桥梁。

北宋:广州,杭州等地设有市舶司,征收商税。

南宋:鼓励支持外商活动,在港口设有蕃坊,供外商居住。泉州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外贸税收甚至成为政府的主要税源。

元朝:泉州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大港的地位。

明朝:海运发达,通过郑和下西洋与亚非多国进行直接贸易,在后期实行海禁政策。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禁止国民出海,限制外商活动,只开广州一个关口:广州十三行。

补充:

外贸的特点:

a.从陆地运输转变为海洋运输 b.政策由开放转向闭关 c.外贸与文化交流同时进行

d.以朝贡贸易为主要的贸易方式

e.中国外贸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而非营利

重农抑商政策的演变

商朝至周朝:统治者采取鼓励与支持商业发展的政策后期,因为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的问题,促成重农抑商思想的出现。 战国:商鞅首次倡导重农抑商政策。

(秦朝至隋唐基本都坚持重农抑商政策,通过各种手段打击商人,比如经济手段与社会手段。

唐朝至宋朝:中唐时期以后,由于官商分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以及海外贸易的利益。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在宋朝,甚至已经重农不抑商。

明清: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是统治者错误的认识使得明清开始加强


重农抑商,表现为明朝的海禁与清朝的闭关锁国。(更体现在外部贸易,而内部贸易其实重农抑商的程度没那么严重)

清朝后期:帝国列强的侵略,迫使清政府自我审视。甲午战争以后的实业救国风潮取代了重农抑商的地位。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feed54d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5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