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作技巧教案

2023-02-28 11:06: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记叙文写作技巧教案》,欢迎阅读!
文写作,记叙,教案,技巧



师生学习案

学科:语文 分课时:2 总课时:25 时间:20123123.13 课题: 作文 课型:自学·交流 学习目标: 1 安排好文章的层次

2.注意照应和过渡

学习重难点:1、安排好文章的层次 学习过程:

一、浏览学案、明确目标 二、自学

1. 知识点透视

温馨提示 的材料,文章中。



叙事,记叙文的筋骨

记叙文是写人记事的文章,叙事自然是最重要的一个要素。打个比方说,文章如果是一个血肉丰满的人,那么,叙事就是使其挺拔自然、动静有致的筋骨。

叙事最基本的要求是:交代清楚,有条理,繁简适宜,详略得当。所谓“清楚”,就是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写明白,包括事情的缘起、经过、高潮和结局;所谓“条理”,指叙事要清晰明白,怎样开头、结尾、过渡和照应,如何结构叙事的材料等等;所谓“繁简”指叙事过程中情节铺排和叙述的多少,笔墨运用的疏密;所谓“详略”,指如何使用和剪裁用来叙事的素材,如同上述的“繁简”,围绕文章中心,当繁则“繁”,当密则“密”,反之,则可大胆地“简”和“略”。当然,叙事还有较高的要求,即叙事要讲究波澜,有张有弛,有疏有密,有离有合,有断有续等。

文章讲究章法,叙事这一文章的筋骨至关重要。了解其特点和要求,并在写作中努力实践,就能恰当叙事,为表达中心服务,写好记叙文。

过渡,文章的桥梁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毛泽东气势恢弘的诗句讴歌了“桥”的作用,使“天堑”变得畅通无阻。文章亦如此,也需要架设“桥梁”,通过“桥梁”使文章内容衔接自然,天衣无缝,浑然一体。这个桥梁就是“过渡”

过渡可以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它可以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开启下文。例如臧克家写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前一段用一句话高度概括总结上文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学者风范,后一段自然过渡下文重点写“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内容。作者一线穿珠,将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以过渡贯之,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也可以运用过渡句来衔接上下文。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有多处插叙,而读者丝毫没有突兀之感,得益于过渡句的运用。还可以使用表




示过渡的词语。比如表示意思转折的用“然而”“但是”“可是”等,尤其是文章的记叙顺序采用倒叙、插叙、补叙时,为了不使读者因为内容的转换而产生杂乱的感觉,这些词语显得尤为关键。

选材: 前,认真阅引语,它提

照应,前后呼应波澜生

俗语说前后呼应波澜生,写文章也要注意照应。照应就䘯文章中在前后的范围。 相应的部位上的观照、呼应,指的是在文章的某一个地方提到一个人、一件俗话说“量事、一种东西或一个问题,可以不作详细叙述,只作简单交代。然后,在后体裁衣”面的适当地方,对于前面的伏笔加以点明或详述。这一伏一应,形成了文章的前呼后应,使全文的内在线索伏而不露、明断暗续、结构严谨、脉络贯通,浑然一体。 衣,“体” 照应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 1.题文照应。这是指文章或全篇或部分与标题相照应。题目常常被人们想。“裁”称为文章之眼,作品之窗。文章内容或是借题发挥,或是紧紧围绕着题目所明示的人、事、景、物、情、理进行叙写、辨析、抒情。题目与正文照应,犹如日月合璧。 取舍,只有 2.首尾照应。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互相呼应。或开头交代起因,结尾告知结果;或开头提出问题,结尾回答;或开头抒发情怀,结尾深化主题。“开难起,结难收。”一篇文章的精妙之处往往在于起笔和收笔。 3.前后照应。它是指行文中上下文之间的互相呼唤和照应。有了前后照“缝制”应,前后内容的联系就会变得紧密,行文就会自然,文章就会结构严谨,脉好文章。络畅通。 名家精讲 意技巧,

一、题文照应 以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为例。 头,给读者 开篇点题:“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篇中点题:车站送别中写道“……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当父亲与儿子告别之后,文章写道“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结尾) 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篇末点题:“在晶莹的泪光中,我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文章首段开篇点题,使一种浓重的低沉的感情气氛笼罩了全文。行文中的两次点题,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从身形、穿着、动作几个方面作了细致具体的描绘,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写父子的离情别绪,感人泪下。文章篇末点题,“我”读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出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开头照应。这样,文章标题的含义就十分明显了:“背影”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挚爱,“背影”是父亲留给儿子最深刻的印象。 二、前后照应

再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最后写道:“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这里提到的“三拳”照应了前文打在鼻子上的一拳,打在眼眶眉梢的一拳,打在太阳穴上的一拳。 三、首尾照应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0d65c4b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7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