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蜀道难》赏析

2022-09-11 07:12: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李白的《蜀道难》赏析》,欢迎阅读!
蜀道,李白,赏析

李白的《蜀道难》赏析

《蜀道难 》体现了李白 诗歌

中豪迈、奔放浪漫主义艺术特色,充分表现了李白思想与艺术个性。 清代诗 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诗人运用了怎样神奇笔法?又是如何让笔底惊雷乍起呢?以下是李白《蜀道难》 赏析,欢迎阅读。

李白诗篇是继屈原辞赋之后,我国浪漫主义文学

又一座高峰。他兼收百家之长,表现出无与伦比才情和杰出艺术力量。

在《蜀道难》这首诗中,诗人从古老历史,高峻峰岭,崎岖山路,悲凉环境, 险恶政治形势等各个方面,淋漓尽致地描画了蜀道之艰险,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色 彩绚丽山水画。其中,融贯全篇则是诗人高昂浪漫主义激清。在这首诗中,其艺 术表现手法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白笔下形象往往是个性化,具有强烈主观感情色彩

面对美丽大自然,他不是漠然地观看,而是极力热情地赞叹。“上有六龙回 首这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洄川。黄鹤欲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 里,诗人从“六龙回首”之山写到“冲波逆折”之水,描绘出山势之 “高” “险”,又用黄鹤不得过、猿猴愁攀援从反面衬托。不难看出,即使诗人

具体地描绘,却也虚实相间,想象与夸张结合,既突出了蜀道之难,又为下文做 了铺垫:面对如此险峻大山,黄鹤、猿猴都无能为力,人又该如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诗人好似一个高明摄像师:开始是群山起伏、连峰接天远景,接着是一个枯松倒 挂绝壁特写,紧接着是一组快镜头,急流、瀑布、悬崖、转石,从眼前飞快地闪 过,耳畔是瀑布冲击岩石发出雷鸣般声音,使人魂飞魄动、目不暇接

二、 李白诗歌中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

他很少对生活过程做细致如实描绘, 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空间, 穿插以历史、

使人忘却

了现实,跟随作者徜徉于蜀道,感受蜀道奇丽风光,让自己心跟着诗人节拍一起 跳动。


话、梦境、幻境和大自然中景物,捕捉许多表面上看来互相没有联系意象,构 成一幅幅动人心魄图画,表现跌宕起伏感情。在《蜀道难》中,诗人从古老历史 谈起,插入五丁开山神话:“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 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兵死,然后天梯 石栈钩连。 ”诗人根据历史传说, 用夸张笔墨写出了蜀国被阻岁月之漫长和蜀道 之不可逾越。 接着作者又引出了五丁开山神话: “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 栈相钩连。 ”不但突出了蜀道之艰难, 而且为古第蜀道增添了神奇色彩。 在这几 句诗中,诗人思绪是游离、漂缈,他驰骋想象于广阔空间,穿插以历史潮流和神 话传说,运用独特匠心,构成了一幅幅惊心动魄图画,虽没有具体写蜀道,但那 天梯、石栈相互钩连,曲折、逶迤于高山之中远影已依稀可见。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在这一小节中,诗人选取中心意象杜鹃鸟,而其他 意象古林、月、山似乎都只为它服务。这一组意象都极富感情色彩,使得诗人笔 下景物也带有了浓厚主观感情色彩,表现出十分深远意境,渲染了蜀道上空旷、 苍凉、寂寥环境氛围。再加上绝壁上倒挂“枯松”,“冲波逆折”回川,“扪参 历井”青泥岭,参天古木,丛林中飞来绕去、悲鸣“不如归去”杜鹃鸟,这一切 尽管为我们描绘了蜀道自然景象, 却让我们如身临其境, 意象审美功能被充分地 开发出来, 在视觉上自觉地组成画面, 并且这画面来自心灵层面。 让我们随着满 怀激情诗

人,由生活实境而转入审美情境,情绪也随之而起伏、动荡。

三、李白诗歌夸张大胆而又易于为人们接受, 想象丰富奇特而又富有个性化 在诗中,诗人一开始就发出惊叹: “噫吁嚱 ! 危呼高哉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 天。” “噫”“吁”“嚱”本来是三个独立叹词,诗人把它们连在一起使用, 加强惊叹语气和感情。惊叹之余,紧接着叠用“危乎”“高哉”两个同义词语

,突出蜀道之险峻。接下来,作者用一个极为通俗也极夸张比喻——“上天”, 说明攀援蜀道艰难程度。“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诗人无限感慨:青泥岭上山路是多么曲折啊 ! 走了一百步, 就跟着山峦绕了那么多弯。青泥岭是多么高啊 ! 高得似乎一伸手就能摸到星星, 人连气都喘不过来了,只有坐下来抚胸长叹,哎呀,真令人胆颤心惊哪

! “连峰

去天不盈尺”“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都是明显夸张, 但又不失于险怪, 让人易 于接受。这些大胆夸张和丰富想象, 有力地突出了蜀道艰险, 产生了强烈艺术 染力,使人读后仿佛进入了神话世界,又好似置身于高山之巅。

四、回环反复、一唱三叹也是本诗一个特点

诗开头以“噫吁嚱危呼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惊叹,为这首伟大乐 曲奠定了基调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也是这曲雄壮豪迈进行曲主旋律, 时时回荡在


听众耳畔。中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主旋 律在这里第二次显现,既回应开头,又领起下文,同时也渲染了环境气氛,诗人 感情也越来越激动尾,诗人又一次发出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 身西望长咨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在诗中三次出现,一唱三 叹,使这首雄壮进行曲主旋律时时激荡在听众心田,一曲终了,余音袅袅,缭绕 不绝,产生荡气回肠艺术效果,也使整首诗读来有一种节奏美。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1ca691931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5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