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唱三叹蜀道难

2022-07-18 09:07: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一唱三叹蜀道难》,欢迎阅读!
一唱三叹,蜀道

一唱三叹蜀道难

作者:林剑剑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中旬刊》 2014年第6



福建省莆田六中语文 林剑剑

千古诗人,莫不喜爱李太白;千古读者,更莫不熟知《蜀道难》。

一曲《蜀道难》以其狂放不羁的笔锋、奔放激越的豪情、奇诡丰富的想象、新奇大胆的夸张,乃至力拔山河、气吞宇宙的气势成为流传千古的不朽绝唱。而诗中三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更以其雷霆万钧、惊天动地的笔力,纵横驰骋、飞扬跋扈的格调,回飙掣电、神出鬼没的变化,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结构,穿越时空的阻隔,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传世名旬。高声诵读,低吟品味,委实令人惊叹不已。

首先,从内容上看,这短短九个字,几乎可以说是《蜀道难》全诗的高度浓缩。三次咏叹,三度浓缩:

诗一开头,太白就以“噫吁嘁,危乎高哉”这一连串惊叹词引出了一声坼天裂地的惊呼:“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好像大地深处运行了几十万年的熔岩突然找到了喷火口,猛地冲出地面,直上云霄。这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的呼啸是全诗的第一度浓缩。短短一句话,即把历史上的古蜀“开国”“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地理上的“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以及神话中的“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三个从不同侧面描写的“蜀道之难”,以一言而尽蔽之。

接下来,诗歌继续转入对“蜀道之难”的正面描写:其山峰入天,“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其山势陡峭,“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其山路曲折,“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其山涧荡激,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砅崖转石万壑雷”;其山林阴森,“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而攀爬于其中的行人呢?只能呼吸紧张, “扪参历井仰胁息”;心惊魂悸, “以手抚膺坐长叹”。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不得不让神游蜀道的李白从心底深处再次仰天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的惊呼慨叹,进而对蜀道艰险之状,旅人愁惨之情进行了再度浓缩。

最后,这位一直自命“功略盖天地”(李白《赠张相镐二首》之二)的青莲居士又高屋建瓴,站在长远的战略高度,给还陶醉于“开元盛世”的唐朝统治者敲响了战乱的警钟。真知灼见的他从“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蜀中自然环境之险,看到了“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猛虎”“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的汉中政治形势之危。“大贤达机兆,岂独虑安危。”(李白《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从这个意义来说,这最后一次咏叹,恰恰浓缩了一向放荡不羁的诗人心中对大唐国事的深深隐忧与关切。

其次,从感情上说,三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看似字面上的简单重复,却使诗人“仰喷三山雪,横吞百川水”(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三十三)的炽烈激情闪展腾挪,跌宕起伏。三声咏叹,一波三折:

诗发乎情,但诗人在《蜀道难》诗中一气呵成的情感却因时、因景、因境而异。三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九天霹雳,是“谪仙人”高亢豪放情感的升华,犹如烈火腾空而起,直冲云霄,又如飓风卷地而来,山呼海啸。刚开始,“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的李白“登山则情满于山”,讲历史,谈地理,话传说,真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刘勰《文心雕龙》)。诗人心中倜傥不羁的感情犹“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逍遥游》),在“无所至极”的高空奋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6b441ca12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6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