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2白杨礼赞(第1课时)教案(新版)苏教版

2023-11-30 12:30:0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下册2白杨礼赞(第1课时)教案(新版)苏教版》,欢迎阅读!
礼赞,白杨,课时,下册,教案

白杨礼赞

授课时间 总计 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握本文的主旨。

2、明确本文的抒情线索及由景到树、由树到人的写作思路 3、品味语句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4、学习北方抗日军民的顽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学重、难点

1 重点:象征手法及象征意义的揭示; 2 难点:分析人与树的相似之处。 教学时间:2课时 课时数:1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正文(包括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板书设计、作业布置)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多媒体文件,《小白杨》,同学跟着唱。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 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 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 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 生命。 二、作家作品

1作者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 现代作家、文艺理论家、社会活动家。作品有小说《子夜》《春蚕》《秋 收》《残冬》《蚀》三步曲、《林家铺子》等。 2、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的重庆,当时,蒋介石 积极反共消极抗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 解放区进行疯狂“扫荡”。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 1940年5月,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在鲁迅艺术学院讲学。10月 和董必武同志从延安到重庆。这期间,茅盾耳闻目睹在党领导下抗日根 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体验到抗日军民质朴、刚强、团结一致、艰苦奋 斗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对民族解放的光明前途充满信心,满怀激 情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 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 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解题 “礼赞”的含义是什么? 选择下列义项.

A表示高度的赞扬 B表示尊敬和赞美 C表示某种礼貌 和风格 四、整体感知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2、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大毡子 开垦 外壳 锤炼 主宰

复备栏


圈倦怠( 潜滋暗长( 旁逸斜出( 婆娑( )虬 坦荡如砥 恹恹欲睡

3、掌握下列四字词

妙手偶得 无边无垠 潜滋暗长 绝无旁枝 紧紧靠拢

屈曲盘旋

积雪初融 傲然挺立 纵横决荡 五、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白杨树的“不平凡”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是否是本文的线索? 2、白杨树的“不平凡”各表现在哪几方面,各突出什么美?

(本文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说明“礼赞”的原因。具体从三方面赞颂:生长环境不平凡----景色美;外部形态不平凡----形象美;内在气质不平凡----精神美。最后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由景到树,由树到人。达到托物言志目的。

六、研读课文,赏析品味。 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二部分。

2.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 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 感情基调。

3.找出文中描写黄土高原的优美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描写 黄土高原的。然后思考: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体印象是什么?(是黄绿错 综的一条大毡子。

4.面对黄土高原的景色,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明确:恹恹欲 睡。

5.作者这样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交代白杨树生长

环境,以黄土高原“雄伟”“伟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 6.学生默读第二部分内容,想像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体会作者为什 么在见到白杨树时会 “惊奇地叫了一声”。 七、布置作业

1、生字词语 2、识记文学常识

教学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8a5aa13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1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