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诗经·国风》的艺术特色

2022-12-16 05:28: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试论《诗经·国风》的艺术特色》,欢迎阅读!
诗经,国风,特色,艺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试论《诗经·国风》的艺术特色

作者:韩蕾蕾

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4年第03

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作为一部乐歌总集,不同的人写作水平有所参差,因此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也不尽一致,艺术成就的高低也各不相同。《颂》和《雅》中的一些庙堂和宫廷乐歌略显呆板枯涩。相对而言,《国风》中包含的诸多优秀诗篇,则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因此,研究探讨《国风》艺术特色,无论对今天的文学创作还是对继承我国优秀文化遗产,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创作方法 形式 语言 表现手法

《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的源头,它囊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也有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但是作为一部乐歌总集,《诗经》依风、雅、颂分类编排,思想内容广阔,涉及周民族的史诗、赞颂、怨刺、婚恋、农事和征役等等,内容丰富。这些篇章是由不同的作者撰写而成的,由于作者的水平也有所参差,因此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也不尽一致,艺术成就的高低也各不相同。比如,《颂》和《雅》中的一些庙堂和宫廷乐歌,就显得要呆板枯涩些。通过比较,《国风》中就有很多篇章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真实再现了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遭遇,表达了他们对剥削阶级强烈的不满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和鲜明的艺术特色。概括而言,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创作方法上。《国风》显著的艺术特色之一就是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它给予后世诗歌极大的影响。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不仅仅表现在他们真实地描摹事物、反映社会生活,也体现在他们善于真率地表达思想感情。比如,《国风》里被誉为我国最早的现实主义诗篇的《七月》,全诗基本上是按季节的先后,逐年逐月地来写男女奴隶们的劳动和生活的。第一章,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该章总括全诗,从岁寒写到春耕开始。描写天气逐渐转冷,妇女们开始准备冬衣。度过十一月后进入十二月,天气愈寒,没有冬衣的奴隶们熬过寒冬后的正月又开始修理农具,二月就举足下田,壮夫们在田里干着重活,女人和小孩们则承担着送饭的任务。此后的篇章,皆围绕着农民不同侧面的,按季节的先后,逐年逐月地从种田养蚕到打猎凿冰,反映了农民从年初到年终不同层面的繁琐工作以及高强度的繁重劳动。15世纪英国的一位评论家锡德尼说:诗是一种再现,一种仿造,或者形象的表现用比喻来说,就是一种说着话的画图。的确,《七月》这篇现实主义诗篇,让我们面前仿佛出现了一位惨遭剥削的老年奴隶,直面我们叙说着自己的日常生活,倾吐着自己没有希望、枯燥沉重的过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古代奴隶社会阶级压迫的图画。清朝方玉润也曾指出:《七月》所言皆农桑稼穑之事,非躬亲陇一亩,久于其道,不能言之亲切有味也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是。方氏所言,道出了这种亲切有味同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的典型。正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稠螂志》),所以此诗语言虽朴实无华,但是语词凄切清苦,仿佛是在哭吟;虽然不敢直接表露出强烈的愤恨之情,但怨恨和悲凄却夹杂在殷殷倾吐之中,鲜活的事实揭露出奴隶主的残酷行径。我们看到了一幅生动逼真的古代奴隶社会阶级压迫的图 ,感受到了他们那种隐忍的愤懑。此诗最鲜明地表现了周人由农业生产实践而产生的面对现实的创作态度。《国风》中这些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的现实主义诗篇,真实地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现实,真率地抒发着内心的情志。它所形成的朴实自然的艺术风格,体现的这种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极大影响,成为文学艺术直面人生、干预生活、影响生活的重要源头。

第二,形式与语言上。《国风》在形式上有两点值得一提。首先,多数诗是四言一句,隔句用韵,比如,《关雎》《硕鼠》《芣苢》等等。但是又绝非千篇一律,有些诗杂用二言、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甚至八言,比如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诗中句法参差变化,有的直陈,有的反说,直白地抒发了伐木者的愤恨之情,让觉醒的伐木者之间的对话夹杂着对剥削者的责问穿透时空传递至今。这些随着情感的波动而富于变化的诗句,读起来节奏分明,极富音乐性。其次,由于《国风》全部都可以歌唱,诗人善于在反复吟唱中来表情达意,所以,《国风》形式上的重章叠句的特色也比较鲜明。如《王风·采葛》中,第一章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下兮。第二章的采葛被改为采萧三月改为三秋第三章又被改为采艾三岁。这种改动,不同于《国风》中有些诗篇那种为吟唱而简单意义上的重叠,我们可以读到由三月三秋三岁这样一个因想念的程度久而更深,夸张的程度由小而大,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这些重复部分不但能使各章联系紧密,而且增强咏叹的感情,使诗更具韵味。《国风》的语言精准、优美、生动且富于形象性。精确恰当地使用双声、叠韵、叠字,更增加了艺术魅力。双声,即一个词的声母相同,如参差荇菜(《关雎》)中的参差;叠韵,即一个词的韵母相同,如辗转反侧(《关雎》)中的辗转;叠字,指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词语,如采采卷耳(《卷耳》)中的采采”……这些词的恰当运用,使诗的音调铿锵,增强了诗的音乐性。除此,《国风》有时使用虚词来增强诗歌抒情效果和感染力量;有时除了精于锤炼的词语,也结合运用比拟、夸张、对偶等多种修辞手法。甚至,有许多词语一直到今天,还在延用,如邂逅(《野有蔓草》)、窈窕(《关雅》)、未雨绸缪(《鸥鹦》)……总之,《国风》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艺术语言,它们蕴含丰富,意义深刻,鲜明生动,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和生命力。

第三,表现手法上。根据前人对《诗经》的研究,总结出”“”“三种表现手法。它们的基本含义据南宋朱熹《诗集传》里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其中,赋就是铺陈叙述,在《雅》《颂》中用得颇多,相对而言,在《国风》中用得较少。但也是有出色贡献的,如《七月》《溱洧》《静女》等。也有单单部分叙述的,如《氓》中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是非常直截了当地向我们叙述一个憨厚的小伙子抱着布匹假借交换蚕丝之名来商量婚事。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8c8cbf16c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5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