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子夜》的艺术特色

2023-04-09 22:25: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试论《子夜》的艺术特色》,欢迎阅读!
子夜,特色,艺术



试论《子夜》的艺术特色

对于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很多不乏合理性的解释,关键在于我们从何种角度去理解。我认为要理解茅盾在《子夜》创作中的风格转变及其艺术得失,必须要了解茅盾的文艺思想的变化。

茅盾所主张的文学表现人生具有明显的政治功利性。他相信文学不仅是供给烦闷的人们去解闷,逃避现实的人们去陶醉;文学是有激励人心的积极性的。尤其在我们这时代,我们希望文学能够担当唤醒民众而给他们力量的重大责任他甚至直截了当地声称:我们是功利主义者我们的作品一定不能仅仅是一支吗啡针,给工农大众一时的兴奋刺激。我们的作品一定要成为工农大众的教科。茅盾一方面主张小说的政治功利性,另一方面主张小说的真实性,反对把小说写成宣传大纲。他认为美好是真实,文艺亦以求真的唯一目的

《子夜》作为茅盾细心研究的力作,富于创作个性;作为真能表现时代中国等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瑰宝。在茅60多年的文学生活中,《子夜》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就小说显示的社会概括的广度和深度、艺术结构的宏大与繁复、人物创造的多姿与传神,文学语言的劲健和爽利,都足以使茅盾和一般作家拉开很大的距离。茅盾所具有的经营较大规模作品的才情、功力和耐性,在现代文学史上是很少有人能与之相比的。

《子夜》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现分析其中的几个特色。 一、作品题材

《子夜》所概括的社会生活纷繁万状,事件如波,此起彼伏;场面如链,交叉出现;人物如星,忽闪忽逝,但整个人物事态的展开又条贯井然,纷而不乱。《子夜》蛛网式的密集结构,表现社会变迁的复杂内容,这种庞大结构所展示的组织人物与事件的办法之多,叙事角度的变化之繁,足以证明茅盾丰富的创作经验与对素材的驾驭能力。《子夜》有五条重要线索贯穿始终;①以买办资本家赵伯韬,金融资本家杜竹斋、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等人为代表的公债交易所中空头的投机活动;②在世界经济危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以军阀混战等影响下的民族工业的兴办,挣扎和最后的彻底破产;③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以及他们反抗资本家残酷剥削的怠工,罢工斗争;④如火如荼的农村革命运动,使吴老太爷仓皇出逃,曾沧海暴死街头,吴荪甫双桥王国美梦彻底破灭;⑤依附于资产阶级的新儒林外史人物的空虚庸俗的日常生活和寻求刺激的变态心理以及苦闷抑郁的精神状态等。通过这五条重要线索,《子夜》试图概括中国30年代社会生活的完整面貌,即包活城乡、工商、军政、劳资、新儒林人物及大家庭主仆关系等各个社会层面的生活图景。

二、情节结构

《子夜》的情节结构,茅盾处理得相当成功的,各条线索齐头并进,中心突出,既相对独立,又纵横交织,使生活内容和众多的人物、事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艺术的整体,像一座纵横交错又浑然一体的建筑群

完整概括中国现代革命史的宏伟构思,茅盾是写历史画卷的大手笔,概括历史完整画卷的巨匠。他的创作是艺术化的历史,历史化的艺术通观茅盾的作品,我们可以窥见中国现代革命史的复杂斗争,寻觅到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各种倾向,各种代表心物的音容笑貌

茅盾创作《子夜》时,明确地提出要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要以农村




与都市的对比反映中国革命的整个面貌。正是出于对社会面貌整体把握的需要,他把吴荪甫设计成纱厂老板,因为这一角色便于联系农村与都市

《子夜》不仅顾及到社会空间上的全景展现,而且更注意社会结构的全景式表层模拟。他把每一个都作为他所属的阶级的标本来塑造。写出他们所具有的社会角色特性。像吴荪甫、赵伯韬、等不同类型的资本家,像吴老太爷、曾沧海、等不同特点的地主。像李玉亭、范博文、等不同模式的知识分子,既是单个人又都是带有特指意义的社会角色。他们个人的命运、事实上反映了某一社会群类的基本状况。

在进行大规模的全景式描写时,茅盾注意在具体的情节安排上虚实结合、近结合,因为这样才能显示出作品的色彩与波澜,也才符合生活的实际。 他以城市为近景,以农村为远景的布局,以光怪陆离的城市为主要的生活舞台,通过作品中人物的谈论或政治形势的变化,起伏不断地引出农村这一条线索。在围绕吴荪甫这个中心人物引出各种经济斗争和阶级斗争时,采用不同的方法安排线索,形成虚实结合,疏密相间的布局。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茅盾与那些提笔一泻千里的作家有很大的不同。他这种阔大的构思,为我们贡献出《子夜》这样一部概括中国30年代社会生活的完整面貌的百科全书。

三、人物塑造

《子夜》中的人物塑造。主要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塑造。茅盾在人物塑造中,关注的不是人物的性格、命运、精神状态等,而是他们所体现的时代特色,是时代、阶级和政治思想斗争在人物身上所铭刻的烙印,是他们所具有的社会意识形态性。他笔下的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这种强烈的时代色彩,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是茅盾创造人物的根本原则。

《子夜》之所以一发表就引起轰动,关键在于它成功地塑造了吴荪甫这个中文学史上从未塑造过的民族资本家的人物典型,并以他为中心照亮了30年代整个上海的社会生活,照亮了在这里活动的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人的思想、格、心理和命运,以及他们与历史纠葛的方方面面。

吴荪甫生不逢时,在中国半殖民地的现实环境中雄心勃勃地企图发展民族工业,结果以破产的悲剧而告终。茅盾一方面从政治上对个人物的阶级属性进行了深刻解剖,注意写出他作为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两面性,毫不掩饰他在思想上的反动性,如骂共产党,搬兵镇压农民暴动等;但另一方面,茅盾对他的赞赏几乎不加掩饰,这个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即使倒台崩溃,也落得像个巨人,并因此而透出某些悲剧感。他的悲剧是中国现代企业家生不逢时、壮志未酬的悲剧。

吴荪甫是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资产阶级形象中出现得最早、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

茅盾塑造的人物,既是时代的、阶级的和一定思想倾向的代表,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他笔下的其他人们,如赵伯韬,静女士等都是不朽的艺术典型,在他们身上,有着强烈的、厚重的时代气息和自身鲜明的个性,构成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艺术世界 。四、真实准则

茅盾执著于现实人生,倾心于艺术的真实,在他的文学作品中,真实永远是他的一条准则。他对自然主义大加弘扬与倡导,并对与之相近的现实主义怀着虔诚的捍卫热情。他力图避免当时文坛上的左倾机械论的通病。生活实感正是茅盾最为关切的,在他看来,充实的生活,比正确的观念和纯熟的技术更重要。

在茅盾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充分注意了生活的复杂性,尤其是注意了人及




其关系的复杂性。他在《子夜》的构思和搜集过程中反复调查研究,所以他对产业界、金融界的情况了然于胸,因而《子夜》能以生动的形象真实、细致地再现生活,在同一类作品中独领风骚。

五、史诗性质

中国小说历来受到史传传统和诗骚传统的深刻影响与渗透。茅盾的《子夜》依然处在这两大传统互动的框架之中,一方面,茅盾为意识形态化的历史观念提供鲜明的、形象化的历史图景,深入地解释了30年代国内经济斗争、阶级斗争的现实,得出的是符合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结论。另一方面,茅盾也没有忘记言志抒情的功能,他将个人的、感性的历史经验编织在对具体人物的塑造中,他在作品中寄予的人文反思、人道批评。史诗性的现实主义创作有更大的规模与气势,反映一个历史时期更为广阔、更为复杂的社会面貌,因而更能显示出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

《子夜》为起点的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的大部分作品,形成了相当稳定的创作模式,一批作家开始认同和尝试这种创作模式,他们以极大的兴趣关注社会现实,正面描写社会的主要矛盾,所以,人们称之为社会剖析小说。30年代后,由茅盾所开创的这一种形态的现实主义小说传统渐渐地上升为主流,在五六十年代达到了高峰。

《子夜》的艺术成就是最突出的,它以惊人的艺术力量表现了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各阶级的矛盾与斗争,提出并回答当年最重要的社会问题,可以说《子夜》是我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中出现的第一部成功的长篇小说,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作者对我国现代文学史的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茅盾 《茅盾文艺杂论集》(上)第52页。

[2] 茅盾 文学与人生》山东大学资料室编。1979年版145 [3] 朱佩弦 《子夜》见《文学季刊》第1卷第2期。

[4] 瞿秋白 《瞿秋白文集》第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版,71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e2f913c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1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