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自序原文原文及翻译

2022-03-27 02:42:3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太史公自序原文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太史公,自序,翻译

太史公自序原文原文及翻译

太史公自序〔选自?史记? 原文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易传??春秋?????????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经纪人伦,故长于行;??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辩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以节人,??以发和,??以道事,??以达意,??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波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失之豪厘,差以千里。故曰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那么犯,臣不臣那么诛,父不父那么无道,子不子那么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那么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八卦;尧、舜之盛,??载之,礼乐作焉;汤、武之隆,诗人歌之。?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建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注释 绍:继续。 小子:对长辈的自称。

是非:褒贬,评论。二百四十二年:即春秋时期。因?春秋?记事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止于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仪表:法那么、标准。 退:摈斥、斥责。王事:谓王道,指尊周室,攘夷狄。 空言:指褒贬是非的理论说教。行事:指当时发生的历史事件。

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纪:纲纪,秩序。嫌疑:疑惑难明的事理。善善恶恶:表彰好事,贬斥坏事。贤贤:赞扬贤者。补敝起废:补救、振兴衰敝。

经纪:整顿。长于行:在于指导、标准人的行为。长于风:擅长表现风物、风俗。??乐所以立:??的目的是使人产生愉悦。 贼:指犯上作乱。

经事:日常事务。变事:与常事〞相对而言。权:权变,变通。

⑩“其实皆以为善〞句:意谓其实他们都以为是在做好事,只是不知义理,结果背上空头罪名也不敢推辞。被:加上。 宗:根本。

唯唯:语气词,顺应而不表示可否。

符瑞:桔祥的征兆。封禅: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重礼。改正〔zhēng〕朔:即改用新历法。正:岁首。朔:初一。服色:衣着、车马、祭牲、器物的颜色。武帝太初改历,色尚黄。穆清:指清天。罔极:无穷无尽。

重译:辗转翻译。款塞:叩塞门,指通好或内附。款:叩,敲。 布闻:传播。有司: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事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故事:旧事,旧业。整齐:整理。 论次:编排。喟然:叹息的样子。

演:推理。膑:剔去膝盖骨的一种酷刑。大抵:大都,大致。发愤:抒发愤慨。 陶唐:陶唐氏,即尧。麟:古代传说中的瑞兽。这里指武帝西狩至雍获白麟之事。 鉴赏 ?太史公自序??史记?的最后一篇,全文包括三局部内容。首先表达司马氏家族的世系及司马谈论述阴阳、儒、墨、名、法和道德六家的要旨,其次表达司马迁自己的经历及写作?史记?的原由旨趣,最后对?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依次作了简介。

本篇节选自第二局部,文章以对话的形式,说明了司马迁创作?史记?的目的、动机和宗旨,即从孔子总结过中国古代的文化以后,过了几百年,需要再作一次总结式的整理,他勇敢地担当起了这个任务。并由此抒发了司马迁自己忍辱含垢、发愤著书、表达历史、委鉴后世的愤郁之情和发奋之志。文章笔带锋芒,语含感情,文辞高古庄重,具有浓厚的抒情se彩,给人以很大的感染和鼓励力量。

?自序?的重要内容,是论述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司马迁认为:孔子作?春秋?,是为了通过褒贬从隐公至哀公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历史故事来说明王道,为天下树立行为的标准和标准。而孔子之所以通过撰写史书的方式来传达王道〞,是因为他深刻意识到用玄虚的言语来负载王道,不如以历史事件来表现王道更为深切、明著。事实上,司马迁的这些论断既是对孔子为何作?春秋?的说明,又是对自己为何作?史记?的暗示。因此,?史记?成书的根本原因与目的,并非在于太史公对历史旧事的兴趣,而是期望通过评述历史往事,来传达可以


标准现实人生的主题。

当然,司马迁创作?史记?的目的还不仅仅在此。他论次?史记?七年而横遭李陵之祸,身陷囹圄,终被腐刑。而他之所以隐忍苟活,乃是为了完成?史记?并以此抒发自己的满腔幽愤,正像西伯、孔子等人一样,内心郁积着无限的忧伤和愤懑,理想无以变为现实,因此才往事〞而思来者〞。可以说,?史记?一书不仅记载着黄帝至汉武帝时期两三千年的煌煌历史,而且处处渗透着司马迁的生活背景与切身经验,蕴涵着司马迁的爱与憎、愤懑与不平、思想与操守,乃至整个精神世界。

文中虽论及不应以?史记?来比附?春秋?,但这实乃对自己的回护,并非太史公本心。文章全用司马迁和壶遂问辩论难的方式展开,以问答穿插、结构全篇。这一方面使得问题显豁、醒目,另一方面也使论说更为集中、明晰,此点正是本序的一大特色。

妙评 此篇,于?史记?为序,于太史公,便是自己列传也。故其大旨,只须前两行已尽。后与壶遂两番往复毕,却又突然叙事者,正是其列传体也。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八

观史迁以述往事,思来者〞自任处,殊感慨淋漓。臣杜讷言:洋洋大篇,一唱三叹,所谓文生于情。后此史多祖之,然俱瞠乎后矣。〞 ——·徐乾学?古文渊鉴?卷十三

?自序?高古庄重,其中精理微旨,更奥衍宏深,一部?史记?精神命脉,俱见于此。太史公出格大文字。

——·牛运震?史记评注?卷十二

此序词致隐约,有自附于?春秋?之旨。末束自述处,不激不随,深为得体,非悻悻然小丈夫所及。

——·唐德宜?古文翼?卷四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91dff9bdf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6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