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黑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1)

2022-03-20 01:25: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003年黑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1)》,欢迎阅读!
黑龙江省,满分,作文,高考,2003

2003

全国卷高考作文试题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 窃。 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 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 《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 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 ;但是, 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 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 感情 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关系呢?请就 感情亲疏和对 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 ]

1 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

2 立意自定。 3、文体自选。 4、题目自拟。 5、不少于 800字。 6、不得抄袭。 黑龙江省满分作文 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只缘身在此山中 黑龙江省考生王红光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诗人把毫 无思想感情的桃花看作笑春风而发出感慨,恐怕缘于人面桃花相映红。诗人对于桃 花的认识, 也出于爱屋及乌而有所专属。 由此观之,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 是不乏感情因素 的。

人类的感情丰富,或憎或爱,或欣喜或悲伤,有丝丝的愉悦,也有淡淡的忧伤。于是, 伴随感情而获得的认识总会绚丽多彩,但这正是人类所需要的。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 红瘦。 卷帘人与李清照的认识为何悬殊,我想,应该归结为两人的经历、身份以及感情的 把握不同。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悬殊,才得以造就伟大的词人。

人类需要认知, 认知是人类进步的源泉, 但人类也是感情动物, 认知的过程也包含感情 的表达。源于人心灵的精神血脉需要充满感情的认知!

记叙时, 有人说:“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但他不局限于对于事实的描述。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由此折射出作者的智慧与宽 大的胸怀, 这无疑是对事物更深层次的认知。 取得这样的认知, 需要感情, 阅读这样的认知, 又何尝不需要呢?

议论时,认知更加丰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这是何等 的赞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又是 何等的冷静与思辩。 而当东坡先生再游于赤壁之时 盖将自其变者观之, 天地曾不能以一 ,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又把思想提上了哲学境界。

由此观,感情是认知的血脉,使它生机盎然,使它娓娓动听,而感情也离不开认知, 要在一次次的认知中表达。


感谢情感,是它丰富了认知的内涵,是它浇灌了认知的清泉,为了认知,就算不识 山真面目” ,又有何妨?船行芳草载迟音,载迟音、载迟音,谁可知音,伯仲之间,宙宇 , 难道这就是庐山的真面目么?穷居闹市无人问, 富在身山有远亲, 可见人生如纸张张薄, 事事如棋局局新。

最后让我们以一首诗来一起共勉吧: 万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尚在,谁见当今秦始皇。

简评:满分理由 \发展等级 : 不足千字的一篇短文, 7次引用古代诗文, 你能说这位考生 有抄袭之嫌吗?非也! 我们只能叹服于考生精妙的构思和驾驭语文的高超的能力。 他已经不 是在浅层次的机械组合, 而是导引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粹在自己思想的王国里遨游。 这是一

种何等高妙的境界!

考生个性特点:喜爱古代文化,特别是对古诗词,了解得比较深入。 文化背景分析:诗词歌赋无一不晓。

建议:“抄袭 拼凑的情况,旁征博引有时只隔了一层纸,就看你的设计和 构筑的功夫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a480069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3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