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 简介gong

2022-07-20 03:09: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陶渊明 简介gong》,欢迎阅读!
陶渊明,简介,gong

陶渊明

1、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名陶潜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最杰出的诗人。出身仕宦家庭,曾祖曾官至大司马,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陶29岁时出仕做官,到41岁最终决定归隐田园,再不出仕做官,期间有5次出仕又辞官的经历。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后把自己参加劳动后的感受和对农事丰歉的喜忧,都反映在他的诗中。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恬静幽美的村居图,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新的一页,开创了田园诗派因而被后人尊称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他的诗歌对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和唐代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称陶渊明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2、东晋时代背景:

东晋朝廷:政治腐败、争权夺利、门阀森严、结党营私 官场现实: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钻营取巧、阿谀逢迎

陶渊明早年:心怀“大济苍生”的抱负。中年:“误入歧途”出仕做官。晚年:“归隐田园”彻底隐居,22年再不出仕。

3、具体历程 陶渊明大约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陶渊9岁丧父后,家庭衰微,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藏书甚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太元七年(382),陶渊明18岁时,前去投奔父亲生前的挚友谢玄。谢玄其时正担任兖州刺史要职。他热情地款待了陶渊明,并让陶渊明与其子谢焕一起读书习武,准备过段时间正式起用陶渊明。不料,不久陶渊明就接到家中来信,说母体欠安,嘱其速回。陶渊明回家不久,谢玄就因当时专权的皇族会稽王司马道子等人的猜忌和攻击,抑郁成疾,溘然长逝。陶渊明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巨大打击,不知所措,于是天天借酒浇愁。慢慢地,陶渊明嗜酒成瘾,每次喝酒总是一醉方休。喝醉后,他就坐在宅树之下或吟诗作赋,或放声长啸,常年如此,遂成癖好。陶渊明喜好饮酒,他直接写酒的诗有二十余首,但是他并未嗜酒如命,反而是“饮而不乱”。后世形容人对某种事物的极端喜爱迷恋程度,用的就是“陶(渊明之)醉”一词,也都证明他对酒的好饮,止于陶醉而已。他所留下与酒有关的故事,也可以见证他在醉与醒之间的分寸。

陶渊明不只爱酒,更爱菊花陶渊明的前妻陈氏,知书达礼,温柔贤淑,她与陶渊明结婚六年,育有四子,由于生育过密,加之平日操劳过度,身体虚弱不堪,在一个灾荒之年香消玉殒,魂归天国。陈氏的早逝,对陶渊明是一个沉重打击,陶渊明于是将对爱妻的情思全都寄托到菊花上,他将菊花与酒结成一体,自酿成菊花酒,既满足他的口腹之欲,也满足他的精神升华。


由于家里境况也是一日不如一日,自从续弦翟氏进门以后,他那伤痛累累的身心才得到了抚爱和慰藉,他不忍心让翟氏也去重蹈陈氏的覆辙,跟着自己去挨穷受苦。在好友庞遵的再三劝说下,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但是,陶渊明发现了桓玄篡权的野心,于是,借母丧辞职回家。

后来桓玄叛晋,被刘裕、刘毅等击败后,挟持晋安帝到江陵,陶渊明投奔到刘裕身边,但不久,他却发现刘裕剪除异己、任人唯亲,这使他感到失望,于是打算辞职隐居。陶渊明的堂叔陶夔不同意陶渊明的隐居,对他说:“你再去归隐田园,固然很好,可是你想过没有,你年龄已大,又不善理财、孩子尚小,家境贫困,这往后的生活又该如何去维持?我的看法你不如走一条中隐之路。”何为中隐?指的是做地方上的小官。陶渊明思索再三,接受了他为彭泽县令的朝廷任命。做了八十多天的县令后,由于督邮发难,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于是离开了官场,真正走上了回乡隐居之路。

陶渊明在隐居后得知刘裕篡权称帝,这使得他复兴东晋的梦想彻底落空,于是改名为陶潜,拒绝任何官方来往。陶渊明的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至今脍炙人口。义熙四年,住地 上京(今星子县城西玉京山麓)失火,迁至栗里(今星子温泉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不过,他之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他穷不改志,也不求“嗟来之食”。有一次新任江州刺史檀道济送来厚礼,并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他以无功不受禄而拒收。

元嘉四年(427)九月中旬,陶渊明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不久,陶渊明走完了他63个春秋的人生旅程。苏东坡曾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意思是:想要做官,那就去追求,不要因追求仕途而感到不好意思;想要归隐山林,那就去深山老林,也不以为归隐就显得清高。困顿挨饿时就敲门乞求食物,温饱之际就能以鸡肉、米饭招待客人。古往今来的智者,其可贵之处在于其本性率真。人贵真,诗亦贵真,这就是陶诗具有经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b5e544002768e9951e7388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