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1)

2022-07-15 11:44:4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1)》,欢迎阅读!
触动,人和,心灵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细节的力量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真感受生活中能够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2、培养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真实感受的能力。

3、学习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表达自己的心灵感悟。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用细腻的心去感受生活。

2、和学生探讨怎样用细节描写的手法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1、作文课素材准备:选取学生周记中的片断文字,和学生一起比较分析,吸取教训,学习方法。

2、教学用具准备:课件、学案。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探讨、启发

教学过程

步骤一:前言(教学引入)

当一切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过加工,这时,再前进一步,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

——巴尔扎克

步骤二:认识“细节描写”

下面三段文字是你们周记中截取的,主题都是“想家”。比较一下,哪一段文字最能打动你,为什么?

A:高一刚住校,我很想家,就打电话回家,接电话的是母亲,我说,妈妈我想你,妈妈说她也想我

(只有概述,没有细节描写,语言枯燥,感情平淡,让“想家”之“想”显得惨白无力)

B:高一刚住校,我是那么的不适应,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陌生的同学,陌生的教师,陌生的教室,陌生的学习内容,连自来水里流出来的水都是陌生的,晚上醒来,想起妈妈的笑脸,爸爸的大手,奶奶的唠叨,爷爷的叮咛,泪水一下子就流了出来……

(将“想家”细化成为妈妈的笑脸,爸爸的大手,奶奶的唠叨……通过想象用排比的手法表现出来,有了感染力,“泪水一下子流出来”也不显得做作)

C:高一刚住校,我很想家,就打电话回家,“叮……叮……”电话通了,我仿佛看见妈妈正在洗衣,听到铃声,她立即放下衣服,跌跌撞撞地奔向电话,嘴里还不停地说:“别着急,我来了!”她哪里知道我根本听不到!“喂?秀,是你吗?”是妈妈的声音!我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妈,我想你!我……”我说不下去。“我也想……想你!”我感受到妈妈的颤抖,她一定是一边笑着,一边流着泪……

(这段话增添了心理的、语言的、动作的描写,尤其的是其中的动作描写,“听、放、奔”写出了母亲初次把孩子放出家门后的那种不舍,听到可能是孩子打回的电话的那种急切、兴奋的心情。

师生共同总结,什么是细节描写呢?

1




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和社会环境、自然景物中某些具有特征的细小环节的具体生动而又细腻的描写,以达到“于细微处见精神”的描写方法。

步骤三:探讨细节描写的作用。

引:我们常说作文要“让细节处更细”,细节描写用什么作用呢? 阅读下面的文字,探讨一下细节描写的作用。

1、古代有个闺房小姐,看到窗外的大好春光,突然想下绣楼,说书先生首先说这位小姐的相貌举止,兴趣爱好,再要介绍她的心理状况,还要写她的丫头,佣人,如此如此,一讲就是二个钟头,这时醒木一拍:众位,若知小姐究竟如何下绣楼,且听下回分解。

第二天小姐准备下楼了,但是,总得打扮打扮吧。于是怎么样涂脂,如何抹粉,如何上发髻,发髻挽得不好如何重来,如此如此,又讲了二个小时,这时,照例醒木一拍:众位,若知小姐究竟如何下绣楼,且听下回分解。

第三天还有第三天的事,比如说小姐刚走到门口,突然想到应该拿把扇子,又回头去拿扇子,总得描述这把扇子的来历吧,因为这把扇子是她父亲的朋友送的,而这个朋友又是一位英雄,于是,又一次且听“下回分解”就这样,小姐二个星期还没有下绣楼。

(说书先生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将故事“拉长了”!注意:也不是什么地方都是可以任意“拉长”,详略处理不当,文章会变成“王婆婆的裹脚布”

2数学课开始了,老师把批好的试卷发了下来。在拿到试卷之前,我紧张得要命,就怕自己考砸了。试卷拿到手以后,一看不及格,很是伤心。

(这段话真实地写出了发卷前后考生的“紧张”“害怕”“伤心”的心理,但全用概念式的语言,显得平淡,不具体!

看下面这位同学怎么怎么描写!

语文课开始了,老师把批好的试卷发了下来。在拿到试卷之前,我紧张得要命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阿弥陀佛,上帝啊,保佑我吧!我再也不听录音机,不看电视,不打游戏机了。唉!都有怪我自己,老想着打游戏机,考试前一天还趁父母不在家偷看了一个小时的电视。老师啊,发发慈悲,手下留情,我以后上课一定好好听讲,千万别让我不及格啊! (心理描写,写出的是忐忑,不安)

就怕自己考砸了我好象看见满试卷鲜红的叉组成一张巨大的网向卷来,使我不得动弹,不能呼吸。我又仿佛看到了老师满面的怒容,仿佛听到了父母悲伤的叹息声和旁人的嘲笑声。 (心理描写,写出的是害怕)

试卷拿到手以后我用有点颤抖的手去掀试卷,一个鲜红的“4”字映入我的眼帘,我的手一抖,试卷又合上了。我一咬牙,把手伸到试卷底下,用力一翻,随着“啪”的一声,我看到了我的分数──48,可怜的“48,一看不及格,很是伤心。(动作描写,节奏是先慢后快)

(这位同学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把自己“紧张、害怕”的心理“放大”了,让读者的心情随着作者起伏)

再欣赏一位同学的精彩文字:(有感情地朗读)

3记得那是中考前的一段日子,繁重的学业压得我像一只背着重重的壳的蜗牛。我总是在周末回家的夜晚周旋在一道又一道的难题中,当每一次意识到时间已晚时便也快将近深夜了。我收拾好书桌,觉得有些饥饿,可是这么晚了,哪里还有吃的呢?于是我抱着微弱的希望打开门想去冰箱寻找,可当我打开门时,微微的光晕投射到门前的小凳子上,凳子上安静地摆着一个红红的苹果,

2




有一杯已经凉了的牛奶,在盛装苹果的小盘子边上压着一张字条,上面留着妈妈的字迹:女儿,饿了吧,吃完了早点休息,不要把自己弄得太紧张了,妈妈相信你,加油!(这个细节触动了作者的内心)

熟悉的字迹,熟悉的场景,熟悉的道具,我仿佛看到妈妈,小心地端着盘子走到我门前,举起手准备敲门,却又放下;我仿佛看见她轻轻地将凳子搬过来,将盘子小心地放下;我仿佛看见她在灯下写着字条,仔细地摆放好,才满意的离开;我仿佛看到她晚上和爸爸小心翼翼地踮起脚尖走路,仿佛看见他们一起坐在客厅看着无声电视。这里的我轻轻地放下字条,字条上的字迹在水迹的漫延下变得模糊不清了,可我却更加清晰地看到父母的爱。这时我终于明白了,盘子里盛着的不是苹果和牛奶,是沉甸甸的甜蜜和期待。

《苹果和牛奶》步骤四:借鉴写作方法

引:学习写作方法如同学习武功招式,首先是模仿招式,然后是忘记招式,最后才能融会贯通,成为自成一派的武林高手!我们要想成为写作高手,也要从模仿,从借鉴开始,阅读下面这位同学的习作,探讨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伸颈,询问

——那个难忘细节

夏天,一如既往地充斥着苦闷与燥动,连夏蝉也对这灼热的气候甘败下风,有一搭没一搭地无力鸣叫着,各类鸟儿也纷纷寻求庇护所,企图缓解燥热。

而我,在这骄阳之下,需要做的事,就是没法挤上一辆公交车回家。看着黑压压一群等待的人们,我长叹了一口气。看来要做好“蒸桑拿”的准备了。稍许时间,我便看到我等的公交车慢腾腾地晃过来,车内已塞满不少人,随着汽车停动,车内人像不准时的钟摆,前后不停摆动,远处看来,让我联想到一幅奇怪场景:这公交车像一位臃肿的老大爷,挺着他圆滚滚的肚子踱步走来,但愿他肚子里能塞下足够多的人,我暗想。这位“老爷车”已缓缓行到眼前,我急忙入了上车的队伍。

上车时随意瞥了一眼驾驶员,不由咧嘴笑起来,这位驾驶员长得与我想像中的那位老大爷太像了:圆嘟嘟的脸上,所有的五官都争着向中间堆集,眼睛眯得很细,让我想到卡通中的加菲猫,头顶在一片圈栏中心有一块空地,微微发福的身躯挤在座位里,这没什么,可偏偏着一件条纹衫,让人总感觉他在座位上坐得应该不舒服,但却始终是笑着的,这让那张圆脸舒展了些许,产生一种和蔼的感觉。一位可爱的胖司机,我下了这般定论。车上的人很多,很难转身,稍微活动就极易碰到他的肘关节。我站在了驾驶司机身后。车子前门已经进不了一个人,只好从后门进入,司机看过后门监视器后,他费力地扭转身子,挺起腰杆,将视线极力投向后门,他抬起头,拼命伸长脖子,他微微用上齿咬住嘴唇,仿佛竭尽全力地探了探,又大声喊:“都上来了么?所有人都站稳了吗?”大声说了几遍,他才扭回身子,启动油门,其实公交车内也有电子音一遍一遍播报这些注意事项,但他却还是说,也许,他以为这样人们会更重视吧,我暗想。

有些动作,一再重复,就很容易引起人的注意,当司机一次次扭身,询问时,我观察起来越仔细,我看到他鼻梁上密密一层汗珠,我看到他被汗湿贴在耳边的短发,我看到他衣服被打湿得变了一个样子……我心中冒出许多疑问:你为何会比挤在车间的人更累?你为什么要固执地一次次询问?你为什么不简简单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d8eaf26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9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