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电影赏析《十二怒汉》作业

2023-04-24 18:06: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法律电影赏析《十二怒汉》作业》,欢迎阅读!
赏析,作业,法律,电影,十二

*******大学



法律电影赏析论文

院: 业: 级: 名: 号:



题目:********* ****************** ******** ******* ******

***************

***** *** ***










十二怒汉》观后感

《十二怒汉》这部电影原名《12 Angry Men《十二怒汉》虽然拍摄于1957年,可是探讨的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所展现和揭示的也是现在和将来都将面对的问题,现代社会人的自私与沉默和关怀与宽容的对立与矛盾,而另一方面则是民主性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的探讨与剖析。

整部影片没有什么场景的变化,除了法院大门、法庭就是会议室。《十二怒汉》全剧拍摄主要就是在一个房间,十二个陪审团员针对一个案件的讨论,九十六分钟的时长,没有因为景色的缺少而让人觉得乏味,整部片子非常精彩,那个最开始提出无罪的人,他没有肯定那个嫌疑犯是有罪的,只是他觉得有值得怀疑的地方,之后其他陪审员层层推进,找到了自己认为怀疑的点,从一人认为无罪比十一人认为有罪,到最后的十二个人都认为无罪,这个过程让我有些感触。

在美国,法官只负责法律的具体适用,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则是由陪审团决定。陪审团则是由法院在案发城市选随机抽取的公民组成,一个美国公民只要年满18周岁,会说英语没有听力缺陷,并且没有前科就有担任陪审员的义务。首先,这显现出美国的一个问题,那就是英美法系中的陪审团制度的弊端和优越,陪审团制度有一个缺陷,它可能使社会某种偏见者的偏见出现在审判中,而在某一特定的案件中,这种偏见则愈发明显,比如这个案件中的少年,是一个生长在贫民窟的少年,未受良好的教育而且受尽歧视和摧残,另外在片头少年正面直视镜头时,我发现少年并不是典型的美国主流白种人,更倾向于一种少数族裔的美国人,在这样的情况下,贫富带来的社会偏见和对少数族裔的歧视,则容易影响判决。另一方面,陪审团制度彰显着其民主性的一面,他宣称成员均选自人民的各个阶层,所宣扬的正是陪审团成员的人民性,正在努力地消除贫富、种族的偏见。影片中,有老人,有年轻人,有来自广告公司的,有股票经纪人,有工程师,也有钟表匠,总之是各种各样的人都有,最特殊的是一个曾经在贫民窟长大的人,是很显然,现在他已经脱离了贫民窟,而更显然的一点是,现在在贫民窟里的人将没有发言权。很不和谐的,我自然的想到了我们中国社会的农民工群体,他们是城市的建设者,却沦为弱势群体,没有决策权和发言权,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影片中的陪审团就是这样组成的,所以陪审团里有企业家、工程师、银行家,也有推销员、工人、中学足球队教练和钟表匠等,的工作领域、知识背景都不尽相同的12个人。法庭上的一切证据都明白无误的指出那个少年杀死了父亲,陪审团的第一次表决12名陪审员中有11人支持认定罪名成立,只有工程师戴维斯认为刑事案件的定罪标准求是排除合理怀疑,这个案子还存在疑点,不能如此轻易的把一个18岁的少年判了死刑。因为陪审团认定事实需要完全一致,以12个人只好继续讨论下去,其他11个陪审员必须说服这个吹毛求疵的工程师。12个人职业、性格、社会阶层和立场不同,决定了这样讨论必然在一种充满了冲突的气氛中进行,小小的休息室里充斥着不仅仅是对案件本身不同观念的冲突,更是不同阶层的冲突,不同人生观、世界观的冲突。经过一系列的辩论、争吵、冲突,最后结果是13比0,陪审团一致同意被告谋杀罪名不成立。少年是不是真的杀了他的父亲在这里并不是影片的重点,重要的是 我一直觉得这是民主社会的最大优点。每个人的心里,对良知,对一条未知的生命,对自己的责任。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f32acec19e8b8f67c1cb9b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