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教师都能成为研究者

2022-12-11 07:06:3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每一个教师都能成为研究者》,欢迎阅读!
研究者,成为,教师,一个

每一个教师都能成为研究者

我们曾经认为“研究”很神秘,它与一个普通教师离得很远,一谈到“教学研究,就说“我们普通教师要搞什么研究呢,只要会教书就行了”,认为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是教研员是专家们的“专利”。再说,“研究需要长篇大论,需要深厚的理论基础,这些我们一个普通老师也没有啊”。还有就是“研究很难,又需要很多时间,一个普通老师,平时教学任务就很重,没有时间和精力”。研究有这么可怕吗?

课你是怎么讲的?这次作业某某题,学生错的比较多,还要再讲;这次考试有个题以前没有讲等等,这些就教学研究的开始。还有我们经常说的教学相长,写教学反思,也是研究,实际上我们教师已经在做了。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只有时常研究学问,时常找到新理,才能教诲丰富,才能学生得益。陶行知也告诉我们说,教学要合一,教师的责任在教学生学,教师的教法必须根据学生的学法,教师须一面教一面学。实际上学习也是研究。研究,一向给人的感觉是学究、古董型的,它讳莫如深,抑或“威严无比”。这只是研究另一面。研究也有平实的一面,比如上面举的例证。“对于研究,如高山仰止,我,一介普通教师,如何能研究呢?” 在,您还这样认为吗? 二、教师须要走研究之路

从事教育研究不仅是教师认识、分析和解决复杂的教育问题的需要,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而且也是改变教师专业生活方式,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路径。

1. 客观现实需要教师是研究者。目前,新课程改革再出发,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教师成

为研究者”这一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新课程增加了教学中本来就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在这种充满多样性、变动性的课程环境下,教师不能再是一位执行者和旁观者,而必须成为一个研究者。 2. 主观努力也需要教师是研究者。作为教师,我们要有进步,要有教育成效,就必须边教边学,一方面指导

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

3. “教师即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充满生命力的、千差万别的学生,教

育的内容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人文、科学知识,这就决定了教师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如今,“教师成为研究者”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和一个新的焦点。

4. 教师所进行的研究是一种特定的“教学研究。也就是“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为此,教师所进

行的教学研究是在教学活动之中,而不是在另外的时间和空间做另外的事情。而当教师从自己的研究中找到了有效的教学策略时,就可能熟练地解决各种教学困惑,减少无效的重复劳动,在不一定增加工作时间的前提下提高教学效率。这种“教研相长”的结果可以“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行动研究提倡教师“在行动中研究,为行动而研究”,教师要转变观念,不要把行动研究当成负担,它是一种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5. 做“研究型教师”应该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追求的目标。这一观点对于当前一线教师观念的转变极为有借

鉴意义。教师作为人类一种古老的职业,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人们头脑中都存在这样一种根深蒂固的教师观,即认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应当扮演知识传递者和道德示范者的角色。然而,当代的教育发展证明,教师仅仅成为一个“教育者”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教师应以“研究者”角色出现在教育实践中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可以说,当前在教育领域,对研究型教师的呼声已愈来愈高。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自己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英国课程学家斯腾豪斯也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曾提出:教育科学的理想是,每一个课堂是实验室,每一名教师都是科学研究的成员。

三、探索研究方法,让教师成为一个真正的研究者

前面我们谈到了研究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我们就是研究者,已经开始研究了。为什么我们没有很真


切的体验?因为我们还没有成为真正的研究者。成为真正的研究者需要把握四点: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文字是成果;成长即效益。

1、研究什么----问题即课题。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做研究第一个障碍就是不知道研究什么问题。缺乏问题意识可以说是当前广大中小学教师研究的通病。“问题从哪里来”?从教育教学的疑难中寻找问题、从具体的教学场景中捕捉问题、从理论学习和阅读中发现问题、从与同事的交流中发现问题、从差异中寻找问题、从学校和学科发展中确定问题、从教育策实践中发现问题。这些发现问题的途径就是我们一线教师进行研究的任务和目标。

要注意培养自身发现、觉知问题的敏感能力。教师从事教育职业时间日久,就逐渐丧失了对学校或自己教育教学、日常工作的敏感度,将所有问题均视为理所当然,不加以质疑,这种情况不利于教师质疑现状、发现问题。因此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觉知问题的敏感能力,使自己能够对日常司空见惯的事情深入思考,发现不足,提出改善建议。

在研究中,我们要注意三点:一是问题要小而实。切忌选题过于宽泛,“小题大做”是一种研究智慧,比如,本文开头所说的身边的小事;二是要以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为重点;三是多关注学生的“学”的问题。

2.研究的平台----行动即研究。

第一,养成写教学反思的习惯。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对照新课程的理念,反思教学过程中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课程功能的落实等。教学反思可长可短。可以是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事,也可以是和同事交流的事,甚至包括教学的体会、感悟、思考、很小的变化等等。要不断反省、批判自己的角色。研究是自我评价的过程,需要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地检查、修正、改进,而且教师集各种角色——研究者、观察者、访问者、分析者等于一身,更要随时反省自己的角色,不仅要作技术性的反省,更要作实际性、批判性的反省。

第二,积极主动参加校本研训。教师之间建立积极的伙伴关系,形成宽松的环境和开放的氛围,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中的交流与对话、沟通、协调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与成功,使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在重视教师个人学习和反思的同时,特别强调教师集体的作用,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校本教研为形成对话机制,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专业会谈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要充分肯定和承认教师的研究,特别是允许有不同的方法,引导和鼓励教师上出“自己的课”。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价值的想法不断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中产生。

第三,认真参加教学比武。教学比武课,是一个团队的智慧由一个人进行展示。打磨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同时课堂预设和动态生成的矛盾的处理,就凸显授课教师的智慧。我们要带着谦虚的态度参课,带着展示的目的授课,带着探究的精神看课,带着学习的心境评课。教学比武,既是教师成长的平台,也是教师研究的平台。从课的准备,授课,磨课,展示,评价,每一个环节都有可研究之处。

第四,尝试进行课题研究。课题研究一般不是个人行为,它是一个有组织、有纪律、有督查、有反馈的团队。在课题研究小组,经常开展活动以便有机会交流各人的心得体会,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在课题研究中既发挥了各自的优势,也弥补了各自的不足,既充分地贡献了自己的实践经验,又不断地吸收别人的优良成果,在实践中增强了合作精神。

3.研究需要整理-----文字是成果

如何合理表达研究结果,这也很多教师在科研中面临的一大困惑。可以说,当前对一线教师如何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既缺乏应有的重视,又缺乏有效的指导。实际上研究成果的表达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参与研究的兴趣和教学反思能力,也有利于推动教师同行进行交流,实现研究成果共享,从而共同成长。反观现实,我们许多老师在认认真真完成了自己的研究课题之后,往往苦于不知道该如何呈现自己的研究成果,甚至一提到“研究成果”,许多教师脑海中会不自觉地想到论文、研究报告、著作等,似乎只有这些才是教研成果的正宗,似乎只有“文行天下”“著作等身”,才能证明硕果累累,才能算修成正果。实际上,由于教师研究与专业研究在研究的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630b197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9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