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和孩子都值得听的古诗词精讲·潼关

2022-09-06 06:19: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大人和孩子都值得听的古诗词精讲·潼关》,欢迎阅读!
潼关,古诗词,精讲,人和,值得

谭嗣同《潼关》每个时代,都是前人披荆斩棘而来



潼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当谭嗣同写下这首潼关的时候,中国的古典诗歌即将走向自己的终结,而为新的文学所取代了。自清朝中后期开始,这种文学上的变化已经现出端倪。清朝中期的杰出学者赵翼在他的《论诗》中写道: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古典诗歌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呢?时代不同了,感受不同了,人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了,古典的意境,不能解决今天的问题;古人的感慨,不能替我们表达自己的心声。谭嗣同生活的年代,和我们今天有一点是类似的,那就是社会生活急剧变化,中华民族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传统文化在西方先进文化的冲击下受到巨大挑战,国家民族之危亡已是迫在眉睫。这个时候,究竟该如何选择,是死守传统文化不放,让国家民族为传统文化殉葬,还是勇敢地拥抱新的先进文化,创造新的中华文化——已经成为摆在每一个中国知识分子、政治家面前的不可回避的问题。

这首诗的作者谭嗣同,是晚清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他出生于清朝高官家庭,父亲曾任湖北巡抚。谭嗣同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他并不喜欢古典文化与文学,懒于参加科举考试。谭嗣同很早就有开阔的视野,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接收的信息比较多,对当时国家面临的危机、对新的外来文化的冲击都有相当的感受和了解。所谓危机,既是危险,也是机遇。当时国家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一般知识分子的态度大体上可以分为几类。一类是盲目乐观,以为中华之国粹终究还是世界第一,所谓西方侵略,不过是蛮夷之邦一时得势,不会长久;一类是苦闷悲观,对国家民族的命运、传统文化的命运感到绝望;还有一类则是锐意进取,勇于寻求国家民族的改革创新,认为西方列强的侵略、渗透,一方面是国家民族的危险,但同时也给中华民族提供了自强发展的新的道路,所以同时也是国家民族复兴的重要机遇。谭嗣同正是持有第三种态度的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民族走向的新的复兴之路的伟大先驱。这首诗是谭嗣同14岁时所作。少年谭嗣同的思想当然还不可能那么成熟。但是这首诗确实包含了少年谭嗣同不同于中国


一般知识分子、士大夫的心态。我们只有将这首诗放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来看待,才能真正理解这首少年之作中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首先,《潼关》,从诗的名字来看,应该是一首怀古诗。潼关是古都长安和关中地区的门户,自战国以来就是战略要地。在这里爆发过许多重大的战役,而且发生这里的战役,往往可以产生改朝换代之重大影响。所以说,这里是一个怀古的好地方,可以写的素材很多。可以发的感慨也很多。这也是古典文学的写作传统之一。少年谭嗣同这首《潼关》的头两句,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初看,基本上也还是怀古诗的格调。自古以来,高高的云层就簇拥着这壮丽的关隘,然而,岁月流逝,当年这里曾经是历史事件的中心,如今已然化为了沉寂。秋风吹散马蹄声,其实就是这个意思。秋风,是岁月流逝的象征;马蹄声,是潼关当年上演的一幕幕历史大戏的象征。所以秋风吹散马蹄声,实际上就是说,着岁月的流逝,当年的热闹、辉煌,如今都烟消云散了。这头两句,和过去怀古诗的优秀之作相比,在思想上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语言也谈不上出彩。这两句诗所透现出的那种岁月流逝,一切辉煌转头空的格调,在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才算表现得登峰造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何等的气魄啊!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消逝,让人不禁感慨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

所以单看前两句,你还看不出来什么这首《潼关》有什么特别。

但是接下来的两句,却是笔锋一转,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河一出潼关,虽然摆脱了峡谷的束缚,在广阔的田野上驰骋,却仍然觉得自己受到了束缚;而进了潼关,便是山连着山,不知道什么是平坦了,又是一番新的气象。所以,潼关意味着什么?尽管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历史的往昔无论多么辉煌,都已烟消云散,但是少年谭嗣同却不再有苏轼那样的人生如梦的感慨。为什么?因为他敏锐地感受到了自己已经处在了一个新的时代的开端。所以他眼里的潼关也不再只是一个历史的壮丽遗迹,不再只是历史的一个象征,而是一个新的继往开来的象征。它是过去的结束,它更是未来的新起点。出了潼关,黄河放飞了自由的天性,入了潼关,山峦攀上了新的高度,一切都是新的开始,一切都是新的境界!这才是少年谭嗣同眼中的潼关,这才是少年谭嗣同眼中的时代啊!

这首诗的头两句和后两句之间存在着一个断裂,语气、文气都不够贯通。但正是这样一个断裂,使得前两句带有了结束过去的意味,而后两句则是开辟未来


了。也正是在此意义上,诗中的潼关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攻防保卫、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关隘,而是一个民族在发展道路上必须越过的关口。一个14岁的少年能有如此眼光,实在是令人敬佩啊!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这正是谭嗣同对新时代的渴望,这个新的时代,不再如古代那样期待着圣人的降临和拯救,它包含着一种野蛮生长的旺盛的自我生命力,它散发着自由奔腾前行、傲视过往历史的强大的自信心。不知各位同学,在你们的青春岁月中,心中是否生发过这种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的豪情壮志呢?

这首诗从古典文学的标准来评价,语言比较生涩,比如最后两句,文气也不是那么贯通,也就是前两句和后两句的断裂的问题,转折得有些突兀。如果从新文化、文学的标准来看,尽管它表达出了新的境界,但是总体的格调又似乎并没有摆脱古典文学特别是过去怀古诗的那种沿袭下来的基调。所以这首诗正是我们的民族文化、文学从古典向着现代转型时期的一篇作品,它在文学上并不完美,不成熟。但是它有它的意义。它的意义就如同青春一样,不完美也不成熟的青春,是人生中最不可取代的难忘岁月。那么我要说这首诗也一样。它是从一个老旧中国里新生的青春中国的象征。

最后说一说这首诗的考点。首先是作者,谭嗣同,晚清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进步,牺牲了自己的生命。然后是字词,也比较简单,主要就是后两句,一个束,是束缚的意思,一个不解平,解就是知道,平就是平坦。主要的考点是最后两句所表达出的豪情,我觉得就是追求自由、冲破一切束缚、渴望攀登新的高度、开创民族、国家新境界的强烈渴望。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6766cccf5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8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