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谋视角下的翻译主体间性

2022-04-25 04:17: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共谋视角下的翻译主体间性》,欢迎阅读!
共谋,视角,主体,翻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共谋视角下的翻译主体间性

作者:陈慰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21

摘要:本文以苏珊·巴斯内特提出的翻译共谋概念为切入点、以唐诗《枫桥夜泊》的三个译文为语料,来揭示并探讨主体间性在翻译实践中的能动性及变异性。 关键词:主体、主体间性、共谋、《枫桥夜泊》、译文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1-0156-01 引言

哲学研究逐渐从主客二元或我与他者二分转向主体间性,开始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是自为-为我的存在,这一认识知促使翻译研究逐渐从原文中心论向原文-译者之间互动所构成的主体间性过渡——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三大主体之际性互动以及原语文化与目标语之际性互动。苏珊·巴斯内特对此有切身体悟,为此提出了共谋这一概念。[1]本文拟采纳苏珊·巴斯内特提出的主体间共谋观,并结合《枫桥夜泊》着重共谋,以及又如何借助于译者这一认知中介而导致译文的多样性与差异性。 一、翻译过程中共谋构成之要素

《译介学》一书中指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的主体仅仅是译者,其实不然,除译者外,读者和接受环境等同样是创造性叛逆的主体[2]这种主体和主体之间相互交互的特性主体间性主体际性”[3]。译者的共谋作用从原文读者和译文作者两个视角展开:作为原文读者,他需要更好地理解原作、参透原作者的思想;作为译文作者,他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创造以重现原作者的意图和体验。读者的阅读经验构成了期待视野,而期待视野反过来又影响读者对译文的接受程度。[4]看似被动的译文读者实际上在译前、译中、译后都积极地参与并影响了翻译的整个过程。 二、翻译共谋与译作之多样性

翻译主体间性在翻译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从宏观角度看待主体间性,就是译者在语言和文化层面就两个不同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与原作者和译入语读者进行共谋;从微观层面,就是译者寻求文本处理的具体技巧,如词汇选择、时态、语态、民族心理、思维方式等,甚至具体到颜色、数字、典故、专有名词等翻译处理上。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需要强调主体的创造性以及独创精神;否则所谓翻译研究可能只是一种空话,也可能只是一种独断论式的、的、唯一的话语,那非但不是交流或对它的研究,而且在根本上毁掉了交流的任何意象。[5]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7a13149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2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