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

2023-02-13 11:28: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主体间性》,欢迎阅读!
主体

主体间性

哲学经历了由前主体性到主体性再到主体间性的历史过程。

古代哲学本体论哲学属于前主体性哲学近代哲学是认识论哲学建立于主体——客体二分基础之上,属于主体性哲学。现代哲学主体间性哲学,存在被认为是主体间的存在孤立的个体性主体变为交互主体。主体间性哲学因时代需要而产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主体性哲学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主体性哲学的历史局限性日益凸现出来: 第一、建立在主客二分基础上的主体性哲学不能解决人的生存本质问题。主体性哲学人的生存活动界定为主体对客体的征服和构造,导致唯我论和人类中心主义进而导致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生态恶化等全球性问题。

第二、作为主体性哲学的认识论哲学局限于认识论,仅仅关注主客体关系,忽视本体论,忽视存在的更本质方面——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正因如此,人们在现代条件下扬弃了主体性哲学而建立了主体间性哲学



下面分析主体间性的意义。主体间性即交互主体性,是主体间的交互关系。主体间性不是反主体性,不是对主体性的绝对否定,而是对主体性的扬弃。主体间性具有哲学本体论和方法论的意义。主体间性首先涉及人的生存本质生存不是主客二分基础上主体征服、构造客体,而是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的交互活动。主体间性还涉及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主体间性不是把自我看作原子式的个体,而是看作与其他主体的共在主体间性即交互主体性,是主体与主体间的共在关系。



康德、黑格尔直至马克思、哈贝马斯等都在社会学领域涉及到主体间性问题。它关涉的问题是人的社会统一性问题。哈贝马斯认为在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分为工具行为和交往为,工具行为是主客体关系,而交往行为是主体间性行为。他提倡交往行为,以建立互相理解、沟通的交往理性,以达到社会的和谐。包括哈贝马斯在内的主体间性理论都具有乌托邦的性质。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c2d89c12cc58bd63186bd4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