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周易》有感

2022-07-26 12:51: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读《周易》有感》,欢迎阅读!
周易,有感

读《周易》有感

《周易》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而来的,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道,大道之源”宋代的大哲学家朱熹在《周易本义》中写到“易之为书,卦爻彖象之义备,而天地万物之情见”。意思就是说《周易》这套象数系统,把天地万物之情都表现出来了。一部《周易》就是世界宇宙的一个图式,反映了整个宇宙和人生。

《周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这个智慧是什么呢?就是“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像是一个大海绵体,能够把各种不同的东西整合为一个整体,在尧的时代就开始这种整合了,经过了夏商周,一直到春秋战国,华夏就正式形成了。春秋战国,虽然是百家争鸣,互相之间也斗不可开交,可是到了汉代又整合了。这就是《周易》说的:“一致百虑,殊途同归。”

《周易》崇尚和谐,《乾·彖》明确提出了“太和”的理念,“太和”就是最高的和谐,它是古人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从发掘传统资源的现代价值角度,汤一介先生曾提出:要解决21 世纪人类所面临的由人类自身所造成的一系列困境,就必须重视和谐问题。必须重视“太和”观念,对它作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诠释,并落实于操作层面,那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非常重要。“太和”包涵着“普遍和谐”的意义,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及社会关系的和谐以及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等方面,“普遍和谐”的观念对今天社会有正面的价值,能匡 正社会弊病。下文即依此观点对《周易》中的和谐伦理思想进行梳理。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首先,《周易》认为宇宙大化流行,是一幅和谐的自然图景。其中乾坤( ) 是宇宙变化的根本。《系辞上》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这是认为天地定位之后,化生万物,万物各归其类,各属其群,天上有日月星辰按照一定的轨道的运行,地上有春夏秋冬寒暑节气、风雨雷霆之变化,山川草木百物都各有形体,并按照一定的规律生长、消亡,万物和谐自如。其次,《周易》认为自然是按照一定的秩序和规律运行,并非杂乱无序。宇宙变化不已,在变化中达到和谐。乾坤的相互作用而生成万物,乾元主创生,而坤元配合乾元来创生。

《周易》把自然在阴阳规律的作用下达成的永恒和谐状态称为“太和”。《乾·彖》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在推天道明人事的“天人合一”思维价值取向上,“太和”不仅是古人对自然井然有序状态的根本看法,而且是人类社会所应遵循的基本规律及追求的理想生存状态,人要遵循这一规律来运作一切,在此种意义上说,“太和”具有宇宙本体和方法论的意义。再次,《周易》认为人应当遵循自然规律,“裁成辅相”,“参赞化育”,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周易》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以天、地、人三才之道来表达的。 “三才之道”是古人对“天人合一”思维模式的另一种解读,是一种整体性、系统性的和谐思维。人与自然的和谐最基本的要求是人要遵循自然规律。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建立在古人预设自然具有和谐美好的秩序与美善的德性的思想基础上的,人所要作的就是效法与促成其“生生之德”。它内在地具有两个方面的的含义:“一方面天地之道内在于人,丰富了人的德业内涵;另一方面则是人的德业客观化于天地万物,丰富了天地万物的价值意义。这种价值预设虽然不能从理性上去进一步追问与求证,但《周易》所强调的人要遵循自然规律,


达到天人和谐的思想对今天生态危机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二、人与人及社会关系的和谐

社会是由不同关系的人组成,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遵循一定的伦理道德规范。对于如何达到人际间的和谐,《周易》首先从同人卦与睽卦的相互发明来说明与人和谐相处的道理。《同人》卦象为上乾为天,下离为火,火性炎上,与天相亲和,所以《象》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君子看到这个卦象要分群体类别,辨别各种事物,以审异求同。因人与物各有所异,各有所性,所以要以类来区分辨别,从异中来求同。卦辞是“同人于野,亨”,即在社会上要与众多的人和谐共处,这样就能亨通吉利。六爻卦辞分别揭示出“同人”的不同情景,《初九》说:“同人于门,无咎。”即出门与人和同,不仅仅局限于家庭内部的“亲亲”;《六二》说:“同人于宗,吝。”仅在宗族内部和同,这是狭隘的宗派主义,这也是不好的倾向;九三、九四、九五反映的是以争竞乃至战争手段与人求同,都不是正确的方法;上九“同人于郊”,反映的是与和同的对象距离远,难于实现和同目的。这些论述从侧面反映了要与邻人和团队建立和谐关系的重要性。

《周易》还强调了当权者与老百姓一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要求统治者要以德治国,德主刑辅,要以民生利益为重。如《剥·象》曰:“剥,山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益·彖》曰:“‘益’,损益下,民说无疆。”要减损统治者的利益来增厚百姓的利益,只有老百姓生活安定,社会才会和谐,统治才能稳定。要明罚敕法,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制裁,以维护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如《噬嗑·彖》:“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但是要严刑有度,以德化人为主,《中孚·象》曰:“君子以议狱缓死”等。还要求统治者能和人民真诚相感,才能使天下和谐太平,《咸·彖》曰:“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社会不和谐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利益分配问题,《周易》强调要以“利物和义”的道德原则来协调各方的利益。《乾·文言》:“利者,义之和也,……利物足以和义。”利要和谐于义,使万物各得其利各得其宜。人们要用“利物和义”来规范社会生活中的物质利益的分配,从而达到社会公平正义。总之,《周易》关于如何达到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关系和谐的观点,对于化解今天人际关系疏离,调解家庭纠纷,优化干群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人与自身的和谐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须解决好身与心、灵与肉二元分裂的矛盾。《周易》特别强调人要修养德性,要尚中和、中正之道,这是达到人与自身和谐的最基本的方法。《周易》尚中,特别强调中爻地位的重要,《辞下》说:“若夫杂物撰德,辩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这段话论述了六爻各位的性质特点。第二爻和第五爻分别处下卦和上卦的中位,处于重要的地位,用来象征人事的守持中道,行为不偏。“二多誉,四多惧”,“三多凶,五多功”的原因在于它们所处的位置不同,所以就有迥然不同的结果。这样以二、五爻的中位来象征人事的行中道,表达了尚中的思想。

在《周易》中,“中”有中正、中和、中道、中行等多种含义,虽然各有侧重,但总的来说“中”既是和谐的应然状态,又是使人达于和谐目标的方法,这与孔子“执两用中”的方法论是一个意思。《易传》多以“中”来解释二、五爻辞,要求人要效法持守中正之道,而对于不符合中正之道的爻辞则多有警示的话语,如《文言》释《乾·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这句话说“龙德而中正


者也”。释《九三》爻辞是“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释《九四》爻辞是“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这都是典型的以是否符合中正之德来作为判断吉凶的标准,类似的例子很多。

《乾·文言》:“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这是解释《乾·九二》爻辞的,九二处中正之位,是德性和谐圆满的象征,所以爻辞说利于见大人君子。这个德性的修养是靠不同的方法获得的,也就是以不同达到和谐,是“和而不同”的另一种表述。

综上所述,《周易》中包含了丰富的和谐伦理思想,而其所提出的“太和”理念是中国古人对宇宙状态的根本看法,也是中国古人一直追求的理想目标。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的统一,是通贯天、地、人三才之道的整体和谐,是最高的伦理境界与价值追求。这几个方面的和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太和”理念的价值,有助于深化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

作为一个学生,我只能读懂《周易》中浅显的表层思想,要真正读懂这本书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8d8ab9d52d380eb63946d4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