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的稻束

2022-10-18 00:08: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金黄的稻束》,欢迎阅读!
金黄

从形象入手,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抓住关键诗句,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 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

教学方法 自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 学法设计 研究讨论——分析归纳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诗人

郑敏是抗战后期崛起的大后方学院派青年诗人中的一位。她与杜云燮、穆旦等属于昆明湖畔的一组,被称为和谐的三重奏杜云燮比较清俊穆旦比较雄健而郑敏最浑厚、丰富 三、朗诵课文

标记节奏和重音,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奏、重音。 多种方法练习朗读, 四、初步理解内容

诗人笔下的金黄的稻束是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关键性的诗句中看出?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金黄的稻束是母亲的形象,可从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这些诗句中看出。

诗人用金黄的稻束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对劳动的母亲的赞美。 五、研读诗歌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标出既让你喜欢有令你难懂的诗句,小组讨论,交流。 (一)问题探究

1 金黄修饰稻束有什么意味? 相比,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金黄,是成熟的稻束的颜色。金黄的稻束,意味着收获同时,金黄又给稻束这一意象增添了一种高贵的美感。 只是客观的描述,而 “站”运用拟人修辞,写出了稻束挺立秋天田野的身姿,是收获的见证和象征。

2“疲倦的母亲”与“皱了的美丽的脸”有何关系?母亲赋予生命,母亲是劳动者,母亲肩负生命的艰辛和希望,母亲因此而疲倦;

“皱”是因为疲倦,也是因为时光的流逝,

3“满月”除了作为背景,还有何深层含义?“满月”写出了母亲内心的满足、欣喜,烘托了母亲的无私胸怀。

4诗人为什么要将稻束的意象转化为雕像? 因为雕像既具有静默无闻的特征,本身又具有可礼赞的价值。金黄的稻束能成为人类可纪念的东西是因为它有着伟大的劳作、伟大的疲倦、伟大的奉献。如同母亲的疲倦、美丽和坚韧已经超出了一切言说。

小结,第一部分:作者由稻束联想到收获联想到生产的母亲(劳动者),歌颂了劳动者的美丽、坚韧和无私

1伟大的疲倦,这如何理解?诗人赋予母性的疲倦和坚韧以超越一切的伟大的品质,这是一种肯定和赞颂

2“肩荷” 这个词汇是用于“稻束”还是用于“母亲”的?如何理解?

运用“肩荷”这个颇含男性意味的词语,来描写看似柔弱的稻束与瘦弱的母亲,使读者在感觉反差时更能体会母亲的艰辛与伟大。

3稻束在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沉思什么呢? 历史如河流一样川流不息,生命如稻束一样萌芽——生长——成熟——老去,生生不止,生命在完成之后转化为静默的雕像,回味着“伟大的疲倦”,镌刻在人们的心中。站立的稻束的意义由此升华了,诗人也在这种深思中表达了她的无限的时空观,以及朴素的人文关怀精神。


4如何理解“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最后几句,着实有了一定的哲理深度,把历史比做一条长河,而母亲就是站在河边守护小河的保护神,更进一步提升对母亲的赞美。

“不过”“而”的语气表明:稻束(母亲)的精神超越了历史,这种坚韧美丽的精神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种永恒的思想结晶。使得这首诗超越了对母亲劳动者的赞颂,而具有了更深刻广泛的哲思 第二部分:母亲无言的坚韧和美丽激起我们对生命和历史作深刻的思考,深刻阐释了金黄的稻束的象征意义

思考探究1金黄的稻束象征着什么?

金黄的稻束不仅是指自然意义上的稻束,而是诗人的心灵与田野里伫立的稻束神秘的契合交感后,超越了物象的实体,而产生的一个象征。它首先是收获的象征,进而诗人把它与创造此丰收成果的劳动者的形象自然地联系起来了,而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便是其中的典型,成为诗人表达敬意的对象。

2诗人是如何将(诗的意象和语言的美)(对人类存在的思索)融合在一起的? 诗人以金黄的稻束为起点,将收割后的疲倦和静默、母亲和人类历史活动的意义联系起来,因而具有一种更为感人的力量。在具体写法上,诗人并没有在字面上将金黄的稻束直接比母亲,或是直接比为雕像,而是在这两者之间来回闪动,展开联想和沉思。它们在诗中同时存在,相映成辉。读后,黄昏收割过的田野里金黄的稻束这一意象像静默的雕像一样令人难忘,而母亲的疲倦、母亲的无言的坚忍和美丽又激起我们对历史和生命的无尽的沉思。值得称道的还有这首诗的语言,它们不仅很美,而且富有雕塑的质感和深长的意味。 3、这首诗有着意象的跳跃,意象的重叠,但为何不给人零乱、费解的感觉? 这得益于诗人意象创造的技巧圆熟,尤其是组织得非常和谐。它在跳跃的地方都作有机的过渡,用一根无形的线索把数个意象贯串起来。诗的前两行写大自然的稻束,一个跳跃,却又写起了皱了的美丽的脸疲倦的母亲。从稻束到母亲,是两个意象的重叠,但其中用我想起……我看见作了暗过渡,所以虽然跳跃,却不感突兀。在省略中我们能感到诗人在这里作出了一个重要的暗示:全诗把稻束疲倦的母亲连了起来。这联结的线索就是由诗人对那个一切都被颠倒了的社会中的一个社会问题的认识引起的,即为什么劳动者却是贫穷者,对社会贡献得越多,自己却丧失得越多。诗人把这些对社会的认识,通过稻束────思想这样一根艺术线索贯穿起艺术形象,表现了出来。 (二)语言品味 1、有的语言 这首诗由于独特的色彩与声音的把握和表达,而使语言带有一种雕塑的质感和光辉。诗人用金黄修饰稻束,既是基于稻束本身的质感,也是一种内在精神的把握,金黄是高贵的色调。在技巧上,它一方面体现了现代主义具体意象和抽象观念的叠加所产生的特殊效果,也沟通了古典诗歌对意境的要求,体现了对传统的情境关系的重视。而三个静默预示着母亲的美丽与坚忍已超出了一切言说,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有的语言增添了诗歌的厚重感。

2、融合传统与现代经验的意象

诗中的意象具有如下两个特征:第一,以强烈的主观态度对实存的生活形态作具体描述,金黄的稻束”“疲倦的母亲”“收获日的满月”“高耸的山巅;第二,通过诗人的感官转化把抽象的事物变形为具体感知的形象,如历史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无论哪种方法所形成的意象都具有独创性,而且它们也是通过诗人心理的印证或想象才得以实现的。诗人对意象的理解与创造,吸收了中国古代和西方现代的经验,并且有所融合、创造。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9d579996137ee06eef9183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