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草美人喻

2022-08-21 01:14: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香草美人喻》,欢迎阅读!
香草美人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屈原表达自己的志向品格的手法——香草美人喻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托物言志)

郑思肖是南宋末年朝廷遗臣。南宋灭亡后他隐居在苏州一个寺庙里,终身不仕。平时左卧方向总是朝着南方,所以号“所南”。他画的兰花根不着土,称作“无土兰”。有人问这个缘故,他说:“现在连立足之地也没有了,你让我的兰花到哪里生根呢?”可见,这是一位很有气节的画家。他的题画诗《画菊》,正是这种情怀的表露。诗里,菊花已经被赋予了一种高贵的人格,将菊花凋不落瓣的自然属性升华为社会的、民族的意义,何为菊花,何为画家、诗人,我们已无从分辨了。前两句写菊花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表示自己不与元朝合作。后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司马迁赞屈原道:“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屈原首创了香草美人喻。作者对那些美好事物“兰皋”“椒丘”“芰荷”“芙蓉”“岌岌之冠”“陆离之佩”缤纷的“繁饰”等等不是停留在客观的欣赏上,而是把自己的爱和追求移住到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中,那即是“我”的生命和情趣就在那里面。“我”的内心就活动在那些意象中。所以通过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我们就可以体会作者的理想的追求和不悔的斗志。也可以说此时作者的一切情感、美德、追求、斗志都已经变成了那一个个美好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这种移情的技法就如余光中先生在《乡愁》这首诗中所运用的,“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等就是移情的写法,“花溅泪”“鸟惊心”也是移情的写法,大家联系起来体会可能就容易明白了。

屈原的“香草美人”意象,对后世作品影响之深远。

杂诗七首(其四)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曹植在建安文人中年龄较小,成就最为突出,与曹魏后期的大诗人阮籍,交相辉映。曹植才华横溢,有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可惜很不得志。特别是曹操死后,他备受其兄曹丕(魏文帝)、侄子曹叡(魏明帝)的防范、迫害,不但政治上的雄心无法实现,而且屡徙封地,还经常担心遭杀身之祸,陷入苦闷与惶恐之中,连生活都很不安定,根本谈不上实现其政治抱负。因此,他的诗除表现了建功立业的慷慨情怀外,更多地表现他后期那种苦闷矛盾的心情。

这首诗便是曹植后期所作,在构思和写法上,明显地学习屈原辞赋中以香草美人作喻的手法,采用比喻手法,以佳人自比,表现了他怀才不遇的苦闷。诗的前四句侧重叙述描写,用语简练爽朗。写出南国佳人的容貌艳若桃李之花,她的足迹遍及“江北”“潇湘”,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日夜奔波劳顿,她那甜美的歌声响彻大江南北。诗的后四句转而议论抒怀。“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二句,文采斐然,简练峭直,语短情长,含蓄丰富,意境深邃,颇具爽朗自然之美,耐人吟咏咀嚼。这两句表面写佳人尽管有超群的美貌和悦耳的歌唱才能却不为人赏识,字里行间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结尾二句,感叹时光流驶,岁月无情,佳人的容华再美却难以久恃,寄寓了自己盛年时虽有盖世才华、远大抱负却无法施展的深沉慨叹。

闺意献张水部 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表面上是写一个要去见公婆的新娘子轻声地询问丈夫:自己打扮得是否时尚?但仔细想想,若如此,题目为什么叫《近试张水部》呢?原来作者以闺房之事隐喻考试,自比新娘,把张水部比作新郎,把主考官比作舅姑。“入时无”是在问张水部:自己的文章能符合主考官的心意吗?

“花溅泪”“鸟惊心”也是移情的写法。我们说“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等也是移情的写法。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a5ced33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7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