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指导与语言积累的

2022-03-19 08:31:3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课外阅读指导与语言积累的》,欢迎阅读!
课外,积累,指导,语言,阅读



课外阅读指导与语言积累的

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当今孩子们的语言贫乏得可怜。写出的作文要么拖沓冗长、辞不达意,要么干巴无味,满纸白话。雷同的遣词造句、情节与首尾更是比比皆是,甚至连日记这样最富个性的体裁也写得如同类似的报告。“指导课外阅读,丰厚语言积累”为主旨的实验注重积累语言,解决“缺乏兴趣,阅读量不够;方法不当,造成高耗低效; 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尚不能自如地迁;盲目择书,阅读内容不够丰富多彩;不重积累,良好的阅读习惯仍未养;学生的阅读、作文能力较低。”的现实问题,也为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混乱无序的课外阅读现状待科学、有效的指导。 小学语文教学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新课标已明确规定了每个年级的阅读量,同时还列举了古诗词背诵参考目录。这一新举措充分体现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由此看出,要想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使学生在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受到感染、熏陶并获得丰富的积累,以提高语文素养,还必须扩大课外阅读量。

二、课题界定及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增加文化底蕴的基础。

2、强化读书积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已成为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经验所验证。“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潭,蛟龙生焉。”的例子不胜枚举。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实践通过“强化积累(广读熟背、→领悟品味)(说文解字、→贯通实践)(作诗赋文)”的人生系列训练培养出了一大批名贯古今,誉满中西的中国文豪。这即是后人概括的“滋养论” 3现代教育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个体智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注意力才宜引到记忆类似事物而不宜分散到难以理解的多种事物中去。这就表明:年时期应该有一个强化读书,大量积累语言信息的阶段。

4《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言积累的有效途径——课外阅读《课程标准》要求九年制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有较丰厚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为145万字。目前,不少家长和老师急功近利,要求孩子读背《好词、好句、好段》《词、句、段集锦》《绝妙好词、好句、好段》等等书籍来进行积累,殊不知这样的书既不符合儿童心理,又不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其量只能算是成人的一本“作文片断摘录本”,学生死记硬背这样毫无趣味可言的“书”,只记住了一些“空壳”的语言,却丧失了对语文的兴趣,也无法实现“积累——运用”的迁移,这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外阅读。我们的实验杜绝孤立背诵所谓的“好词、好句、好段”,提出在对文本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积累。这样的积累是经过心智、感官加工的语音、语义、图像、情景、事件的综合体,是具有丰富人文内涵与个体心理体验语言材料和多层面的语感经验,自然既牢固又利于实现运用的迁移。

三、课题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目标:

a探索课外阅读方法、内容与学生语言积累的内在联系,探索针对不同的语言材料及不同年级进行有效语言积累指导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在有限的阅读中汲取更多的养分,提升语言积累,并能“化乎其心”,准确运用。

b、探索低、中高年级语言积累的规律,构建小学阶段课外阅读中语言积累的层次、体






系和指导模式。

c、研究儿童在课外阅读中的心理特点,探索低、中高年级学生语言积累在情感、内容、趋向上的特点,并根据此为完善和提高实验教材,提供实践依据。 内容:

1 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读物。 2 开展导读系列活动。

3 开设阅读方法指导课。 4 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 5)开展阅读交流活动。

四、本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时间 1 课题研究的对象:小学六年级 2、课题研究的时间: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0.4---2010.5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0.6---20119

第三阶段:总结结题阶段(201110---201111

六、主要措施

课外阅读指导是一项庞大复杂而又多维的工程,本课题侧重于语言的积累方面,因此,我们以积累为中心,将这一模式初步设计为三个环节: 1)进行积累,理解是基础

在自主型课外阅读中进行语言的感悟积累。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反复体味、揣摩、朗诵自己喜欢的词语句段,受到美的感染、情感的熏陶。在合作型课外阅读中进行语言的交流积累。学生读同一篇材料,自然各有各的感受,每个人的情感与价值取向的不同均会导致他们审美的大相径庭,在这样的交流与议论中无疑会拓宽学生的积累面,提升积累量。在探究型课外阅读中进行语言的理解积累。 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去查阅资料,这样积累起来的语言印象之深刻只有学生自己才能体会。以上三种不是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融合,点勾画、寻章摘句、制作卡片、撰写心得、精读浏览等读书积累三法均可任学生灵活运用。 2)强化积累,背诵是关键 众所周知,若想保持语言积累的牢固性和再现的敏捷性,光靠感悟理解、交流是不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赖于背诵。背诵的质量在于指导,实验中,我们将着重在三个方面进行指导:

①背诵与朗读相结合 古人说“熟读成诵”,意即为背诵是反复朗读的结果,指导学生在对积累内容反复朗读。读得比较熟了,就分层或分段试背,从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到聚零为整、融会贯通。

②背诵与复述相结合 复述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材料的语言和结构。因此,在背诵之前,先让学生自看积累部分的内容,采用看图,提供词语等指导复述方法帮助学生边复述边背诵。

③运用多种方式,激励学生乐背

七、本课题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增加文化底蕴的基础。

我们的实验杜绝孤立背诵所谓的“好词、好句、好段”,提出在对文本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积累。这样的积累是经过心智、感官加工的语音、语义、图像、情景、事件的综合体,






是具有丰富人文内涵与个体心理体验语言材料和多层面的语感经验,自然既牢固又利于实现运用的迁移。

八、研究计划及预期成果 研究计划:

1)准备阶段(2010.4) 搜集资料,制定,论证课题实施研究方案,申报课题;学习有关资料文献,进行理论知识培训设计调查表,分析调查情况。2实施阶段(2010.5--11) 按课题研究方案组织研究,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开展阶段性研究成果汇报活动;上课研讨、教学案例;评选学生优秀作文;写有关本课题的教学论文。3)总结阶段(2010.12) 整理资料,对有关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完成课题成果的总结,形成研究报告,提请主管部门进行结题验收。

预期研究成果:

1)初步养成浓厚的阅读兴趣,学会选择合适的课外阅读读物;

2)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摘录好词、好句、好段,进行分类积累。并在语言实践中进行运用;

3)在课外阅读中通过诵读古诗词,培养语感,增强文化底蕴。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bb7b320192e45361066f59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