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中的个体意识流变

2023-03-24 22:23: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中的个体意识流变》,欢迎阅读!
流变,中国,当代,个体,意识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中的个体意识流变]

个体意识、个人权益价值观是中国文化中新的坐标系,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中的个体意识流变。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文化崇尚家族和国家。改革前的意识形态的核心是集体主义。它们都不容纳个人价值观。近代中国,改革开放的中国,向西方借来了个体意识与人权概念。但是究竟如何理解人权、个人主义和自我等概念,是个复杂的问题。单纯的自我张扬,并非正确理解的个体意识。实际上,只要回顾一下西方思想史,就可以知道这些概念有着复杂的演变历史和驳杂的内容。简言之,西方文艺复兴后,产生了人的解放的意识。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又有了天赋人权思想。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出现了强调社会责任的积极自由的思想观念。可以讲,经过几百年的时间,才使现代人能够比较恰当地理解现世利益与终极目的、权利和义务、自由与守法、道德责任与社会正义等等基本关系。澄清个体意识的含义与基本演变史,是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研究中的重要课题。限于篇幅,本文只涉及国内近几十年的部分。16070年代个体意识的萌醒20世纪最后一年,《沉沦的圣殿:中国20世纪70年代地下诗歌遗照》问世。本书依据了大量的第一手原始资料,如手稿、诗作、信件、照片、刊物、编目、便条、回忆录、采访记等等,从诗歌创作(间或涉及哲学经济学、社会学)这一相对狭隘的领域,追述了6070年代少数城市年轻学子背离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学规范的思考和写作活动,透露了中国社会中萌动的追索精神自由的讯息。它们大致可以算作改革开放时期“朦胧诗”等文学形式以及此后社会性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先声或源头,是研究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状况值得参考的资料。《沉沦的圣殿》第一章介绍了60年代青年一代的业余读书活动,可以从中大致了解他们的精神演变史,社会文化论文《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中的个体意识流变》 ◆分享好文◆60年代初的中苏论战期间,以及70年代初期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理论以后,国内两次较大规模地出版了一批供高级干部和少数党内高级知识分子阅读、批判的内部读物,即灰皮书、黄皮书和白皮书,诸如苏联解冻时期出版的思想、文学著,以及西方现代派文学据各种当事人的回忆,有大约40本左右的内部读物对这一代青年人的思想历程产生过极大影响,比如托洛茨基的《被背叛了的革命》、德热拉斯的《新阶级:对共产主义制度的分析》、夏伊勒的《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哈耶克的《通向奴役之路》、爱伦堡的《人,岁月,生活》13)与《解冻》、萨特的《厌恶及其他》、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克茹亚克的《在路上》、阿克肖诺夫的《带星星的火车票》等等。除此之外,还要加上文革前出版的数百种西方和俄国的古典文学作品,像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屠格涅夫的《罗亭》《贵族之家》《前夜》、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狄更斯的《双城记》、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司汤达的《红与黑》、雨果的《九三年》,等等。它们比上面提到的内部读物更广泛地流传在青年一代的读书圈中。这些书籍在青年一代脑海里打下的烙印,首先是对政治的另样认识。大约20年后,当年的一位读者、《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的作者回忆道:她在读过《斯大林时代》和《赫鲁晓夫主义》等书籍后感到:斯大林时代和文革简直像孪生兄弟一样,一个人的突然失踪,一个人的突然死亡,以及一个家庭未知的命运,都是和党的要求、党的事业这些永远冠冕堂皇的辞令连在一起的。我开始考虑人的价值和人的政治以外的意义。[i]其次是对自由思考的肯定。当年的一位读者、如今的大学哲学系的教授回忆:《第三帝国的兴亡》使他一下子联想到了文革同法西斯运动兴起时一样是一条人们如醉如痴的拥护的毁灭之路;这一闪念注定了我日后对哲学史、思想史的兴趣,造就了我今日的研究和工作;我不是为了职业,而是为了兴趣和思想的权利投入研究,仅仅这一点。[ii]再次是皈依新的价值取向。文革前以英国革命、法国革命和俄国革命为背景的[1][2][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bdd45f179563c1ec4da716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