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案

2022-07-27 22:01:2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欢迎阅读!
桃花源记,教案

25、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1)通假字:具、要;2)古今异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3)一词多义:舍、寻;(4)辨析同义词:悉、并、具、咸、皆;(5句式:省略句。 能力目标

1、培养朗读和背诵的能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 2、掌握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寓意。 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当我们来到一个风光明媚、氛围宁静的去处时,往往会听到人们发出这样和赞叹:“这简直是‘世外桃源’啊!“世外桃源“是个成语,它包含着一个神奇的、引人入胜的故事。这个故事就出自《桃花源记》这篇课文里,这篇课文是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写的,他描绘了一幅环境优美、与世隔绝,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的生活图景,寄托了他的理想社会。后来,人们便利用“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比喻生活安乐、环境优美的理想境界。现在也用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这篇课文是怎样具体描绘桃花源美好境界的的呢?让我们来欣赏这篇课文吧。

二、简介作者

1、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


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此文作于宋永初二年(421年),当时陶渊明约57岁。他拒绝了东晋政府的征招,又拒绝同刘裕宋政权的合作,作《桃花源诗并记》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三、生字词

豁(huò)然开朗 俨(yǎn)然 阡(qiān)陌 垂髫(tiáo) (yāo) 诣(yì)太 刘子骥(jì) 邑(yì)

四、整体感知

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带动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1、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林的? 2、在桃林尽头渔人看到了什么?

3、渔人在桃花源作客时,和村中人作了哪些交谈?

4、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 五、分析课文 第一段翻译与评点:

重点词语:行:指船行。忽:说明是偶然的。“忽逢”一词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预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鲜美”:鲜艳,美丽。(今义:新鲜、可口)。之:指见到的景象。“异之”:异,诧异;之,代词,指桃花林的美景。穷:穷尽,走到头。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夹着溪水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讨论:

1、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的?(用原文答) 原因:忘路之远近(迷路) 时间:晋太元中 人物:渔人

2、第一自然段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

讨论明确:描写了一片美丽的桃花林。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来会出现“奇景”,为渔人进入桃花源作了气氛上的渲染,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评点: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林经过。这是故事的开端 六、朗读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分析课文 第二段翻译与评点:

重点词语:舍船,丢下船。才:只,仅仅。悉:都。属:即类,之属:即这一类事物。 译文: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有座山,山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渔人)便丢下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人通过。只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很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竹一类的树林。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狗的叫声不断传来。里边的人来来往往耕种操作的情形,男女的穿戴,都和外边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地自由自在地娱乐。

讨论:

1、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 明确: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第二自然段写了几层意思?从渔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的叙述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明确:第二自然段写了两层意思,即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

作者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和平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作者明写桃花源,暗里却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评点:这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看到桃源人的生活环境,见到一片安宁和乐的世外天地。 第三段翻译与评点:

重点词语:乃:竟然。妻子:妻子和儿女。焉:相当“于之”、即“从这里”。语:()告诉。足:值得。“问所从来”:即“问从何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乃”,即“竟然”,“无论”是两个词。无:不要;论:说。跟现代汉语用的“无论”不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译文:桃花源里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了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他们便邀请渔人到家中,摆酒杀鸡招待他。村中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桃花源的人说自己的先辈们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就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起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一对他们说了,大家听了都感叹惋惜。其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d3c4c35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a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