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虚实结合 写出佳作──谈虚实结合及其在写作中的运用

2022-04-26 22:05:3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虚实结合 写出佳作──谈虚实结合及其在写作中的运用》,欢迎阅读!
虚实,结合,教学论文,佳作,写出

虚实结合 写出佳作──谈虚实结合及其在写作中的运用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要求学生在写作时要写真人真事。由于没有相应的文艺理论知识,学生把这里的“真人真事”错误地理解成了“照搬生活现象、摹写生活原型”,导致进入高中后很多学生在写作时就只会“写实”。这对于要求写纪实的文体也是无可厚非的。高考中写非文学性的文章又有几篇能得高分呢?所以我们也无妨用一些文艺理论来武装学生大脑,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甚至能写出佳作。对此,笔者认为在写作中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不失为好办法。

纵观小学到高中的语文教材,凡是文学作品,哪一篇没有或多或少地用到“虚”的手法呢?如汉乐府《陌上桑》、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孟浩然的《春晓》、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杨朔的《荔枝蜜》、彭荆风的《驿路梨花》等等,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或实中存虚、或以虚带实、或化虚为实、或虚实映带。试想,如果这些作品没有“虚写”,那么它们还算得上是佳作吗?在这些作品中,虚写与实写是相辅相生、相反相成的。虚处能使读者通过想像获得更多的艺术美的感受;实处使得所描写的对象背景开阔、孕丰富。

文学是社会生活在创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它是一门艺术艺术并不是要求把它的作品当现实”①,我们可以虚构,但要让人有真实感。这种真实是艺术真实而非生活真实。“文艺作品的真实性之所以称为艺术的真实,就在于它是通过作家高超的艺术描写而达到的一种艺术境界,而不是生活真实和历史真实的照搬。”②“所谓生活的真实,是指社会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和事,指生活中的素材和原型;所谓艺术的真实,是以生活真实为基础,通过提炼、概括、集中、和虚构,即通过典型化而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质和规律。” ③

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生活,不是生活的实录,而是对现实生活进行加工改造、掺入想象与虚构的产物。其中的人、事、物都离不开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虚构。所谓虚构,乃是作家概括生活、塑造形象、突出主题的一种手法。只有经过虚构和想象,才能产生动人艺术效果。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照搬进作品,这是犯了“自然主义”的错误,文学创作中是不提倡的。因为它一般是不能动人、不耐咀嚼的。于是就需要加以“虚构”,使人物和事件集中、典型化。但是,“虚构”不是凭空捏造;想象,也不是胡思乱想。虚构与想象都有原型,都要源于生活, “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用“艺术真实”代替了“生活真实”,作品所概括的内容和揭示的意义就深广得多了。 柳永的慢词《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首词写了“将别、临别及别后的种种设想”把别后的情景描写得比真的还真,使人不觉得是虚构的,足见柳永的艺术手法之高妙。

“作家创造艺术的真实,就象蜜蜂酿蜜一样:蜜蜂从一切花上都采来一点儿东西,可是它所采的是最需要的东西”。④“虚实”在文章中的运用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线索、场面、形象等的虚实。线索虚实,《药》实线是华老栓一家,虚线是夏瑜一家;场面虚实,《雨霖铃》上片是实景,下片是虚景;形象虚实,《驿路梨花》有实写的梨花,有虚写的梨花。另外,有些记叙性的文章也常用 “虚此实彼”的手法,以实显虚,以虚映实。《荷花淀》实写水生嫂和水生的对话,虚写水生他们报名参加“区小队”;实写荷花淀几个青年妇女翻身跳下水的紧张场景,虚写参军的战士们紧张迎敌的表现。

用心 爱心 专心

1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曾拿2005高考辽宁卷的作文题“今年花胜去年红”来让所教的学生写,很多人却不知从何下笔。于是我就用“虚实结合”的理念为其点拨:“今年”、“去年”我们可以理解为非实指,只不过是时间概念而已,换言之就是“现在”、“过去”:“花”也是虚指,可以把它理解为“农业之花”、“工业之花”、科技之花”“生活之花”等:“花胜红”理解为“某某之花”在自身发展固有的条件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越来越好;由实写到虚写,把所写的“某某之花”状况进行今昔对比,水到渠成就印证了“今年花胜去年红”的观点。这就是所谓的虚题实写,实题虚写,即由实写虚,由虚写实。经这么一说,学生茅塞顿开。

2005高考全国语文III 卷作文题,有一篇优秀作文,原文如下: 在忘记与铭记的两岸 四川一考生

席慕容说:“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在生命之河的左岸是忘记,在生命之河的右岸是铭记。我们乘坐着各自独有的船在左岸与右岸穿梭,才知道──忘记该忘记的,铭记该铭记的。

行走在人生路上,我们笑看窗外花开花落、叶枯叶落,静观天外云卷云舒、风停风起。在路上,我们经历着太多太多悲喜交集的事,在生命之河的航行过程之中,我们学会了忘记该忘记的悲欢之事,学会了铭记该铭记的点点滴滴。

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壮阔的滔滔江水让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蓠之下悠然采菊。面对南山,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

人们在河的左岸停留着,在这之外,同样又有在右岸快乐生活着的人们。 坐在池边亭下泪流满面的独酌的易安居士,用她的文字告诉我她永远铭记着这一生之中所经历的点点滴滴,那是她在“争渡”途中所做出的选择。海子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告诉我“从明天起”他将记住所有的人生之“水”,因为那是他用于“浇灌”他的“花儿”的“玉露”。三毛用她的文字永远地记住了撒哈拉的灵魂。凡?高用《向日葵》永远记住了他的“船”……

这些是生命之河两岸的人生,这是忘记与记忆的选择。风吹起花瓣如同阵阵破碎的童年,决荒的古乐诠释灵魂的落差,躲在梦与记忆的深处,听花与黑夜唱尽梦魇,唱尽繁华,唱断所有记忆的来路,由分明的笑和谁也不知道的不分明的泪来忘记该忘记的不快和琐碎,来铭记该铭记的深刻与永恒。

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航行于“生命之河”中,坐在自己独有的船上,知道──忘记在左,铭记在右,中间是无尽穿梭!

简评:本文以名人之语开篇引题,既吸引了读者,又化自己的抽象之“理”于具体可感的“河岸”,随后围绕“生命之河”的“左岸的忘记与右岸的铭记”展开后文。先写东坡、陶潜能执守自己的心志而忘记“忘记失意、悲伤,忘记不得意;忘记丑恶,忘记不快”,然后用“人们在河的左岸停留着,在这之外,同样又有在右岸快乐生活着的人们”一句,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易安居士、海子、三毛、凡·高等人的“铭记”。最后回应篇首,升华主题。 结构缜密,段落匀称,言简意赅。全文共七段,如以第四段为中轴,则全文构架犹如一个菱形,使文章具有很强的整体感,可谓结构优美。散文的语言,诗化的意境,适当的议论,隐含的哲理,丰富了文章的意蕴,增添了文章的魅力。(吴学光)──《考试》高中版,2005年第七期。

这位考生如果没有“虚实结合”的理念,没有想象能力,他能文思敏捷地对已有材料进

用心 爱心 专心

2


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多向思考,化抽象为具体,化概念为形象,突破材料的局限,写出如此优秀的文章吗? 综上所述,高中生在写作文学作品类文章时要有意识地运用“虚实结合”的原理,大胆地用虚设、幻想、夸张、拟人等手法来虚构人物和故事,写景可“幻景”,写人可“合成”,记事可“造事”。当然,这些都要以能给人“艺术真实”为前提,否则所写会变得虚无飘渺,使文章空泛贫乏,失去艺术感染力。

用心 爱心专心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dce4b58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e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