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教学叙事

2022-10-22 09:03: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安塞腰鼓教学叙事》,欢迎阅读!
安塞,腰鼓,叙事,教学

成为初中语文老师的第一年,一切都在战战兢兢地摸索中。读书的时候,曾经对于这个职业有过很多的想象,把困难简单化过,也把简单的事情想的很困难,只能说现实和想象果然是不一样的。三个月下来,体会很多,它们对我今后的工作肯定有很大的借鉴。

读书的时候,语文始终是我最喜欢的科目,遇到过许多出色的语文老师,他们让我深深地明白:一篇好的课文或者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不仅会使学生的认知得到提升,还会影响他的情感、思想,甚至收益终生。

近些年来,语文的重要性越来越被意识到了,当然这也跟语文教学危机重重的现状有关。教育改革进行了一轮又一轮,有一些确实给语文课堂带来了一阵清新的风。但是,改革始终是一条漫长而曲折的路,没有办法可以一蹴而就,以下是我在这短短几个月来一点小小的感触。

一、幽默、快乐的缺失。

我们的初中语文教材修订了那么多次,每一次都是用心斟酌、反复验证,语文教材也在一次又一次的调研验证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愈加适应新的时代、新的环境和教学要求。不过我始终觉得,我们的教材到现在为止,还是缺少一类很重要的作品,那就是幽默、快乐的作品,或者说这类作品的分量还远远不够。

如果我们翻开我们的语文课本,一定会发现我们的课本里更多的是比较严肃、沉重的作品。如鲁迅的许多作品中人的愚昧和冷漠,社会的落后和保守。又如《最后一课》中的满纸心痛,《邓稼先》中为国献身的伟大情操,《我的叔叔于勒》中人性的虚伪和势利„„这些作品自然是很好,它们可以让学生学会思考,认清现实,理性地面对这个世界,树立远大的志向。只是,学生们的心同样需要看到快乐和美好,一个人如果从小就感受不到爱,体会不到轻松,他又如何去学会爱,去创造快乐呢?只是看到人与人之间的狰狞、自私、冷酷、残忍的一面,会让他们从小就变得悲观、阴郁,这将多么可怕。

其实在浩淼的文学海洋中,各种风格的文章各具风采,而历来写文轻松幽默的作家并不少,却往往被排除在我们的教材之外。这些文章文笔生动,不代表内容空洞;语言幽默,不表示内涵肤浅。相反,他们可以在幽默快乐中更加轻易地把对人生和现实的感悟、思考传递给大家,让大家在更加积极的氛围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明清的小品文、丰子恺、林语堂、梁实秋的人生随笔李敖、柏杨的嬉笑怒骂„„这些作家的篇目如果进入我们的课本,也是不错的选择。

另一个重点在于教师的教学。我们大部分的语文教师不能使用幽默生动的语言来授课,由于教学生活的重复,他们的教学也变得单调乏味,由于教材的限制,他们的语言也只能冷淡单板、严肃沉重,偶尔的煽情又带了较多表演成分而显得矫情。学生不喜欢这样的语文也自然可以理解。所以,如何让教师进行生动新鲜的教学,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人情味的缺失

很多人在反思初中语文教学的时候,都会认为语文课带给学生的感动、感悟实在太少了,我们的语文教学过于重视让学生求知、重视讲解、重视训练而忽略了对学生精神情感的培养。 举一个例子,一堂典型的优质课。整整一堂课,教师讲解占主导地位,分析背景,分析段落大意,分析重要词汇的内涵、表现力等等。教师似乎也想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运用了很多方法,比如让学生朗读、四人小组讨论,但导演的指挥棒始终在教师手中,看似热闹的你问我答其实并不是很好的让学生领悟作者的情感。整堂课中,学生没有自我感悟的时间,全都顺着老师指引的方向前进,教学的目的不就是知识的传授,哪管其他!

让我们再来审视一下初中生们的书包,书包里形形色色的试卷资料占据了几乎全部的空间,有那么一两本中外名著吗?至多有一两本《最小说》、漫画、言情武侠之类的快餐读物。现在有几个学生会阅读名著,有几个老师会要求、推荐学生阅读名著?又有多少老师自己常读名著。所有的一切都被分数物化,急功近利地为了中考而教、而学,忽视掉课文所蕴含的


丰富的精神内涵。这样,语文只是一种工具,赚取分数的工具。而学生,变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流水线上被注满的水果罐头。这样的语文教学培养不出飘逸豪放的“李白”、慷慨沉郁的“杜甫”、达观旷达的“苏轼”、发愤不屈的“司马迁”„„现在的人常常感叹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懂事,批判世风日下,可是我们语文教师真的尽到责任了吗?诚然,“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分析文章主旨、总结作者写作目的”在课堂上很容易驾驭,但它只能培养学生的技能,而真正的教育也应该要提升人的精神、道德,是立人。我们不仅要着眼于学生的现在,更应着眼于学生的未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文学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我心中理想的语文课更像是一堂心灵的旅途,让学生领略文章背后强大的精神世界。而我也将为之不懈努力。



《安塞腰鼓》教学叙事 卢晓畅 初一下学期,如期教到了《安塞腰鼓》。之所以说如期,是因为这篇文章是我参加教师招聘考试时的面试题,当时的我,表现的一塌糊涂,所以暗暗下了决心,想把这篇课文上好。备课时最大的困扰在于这是一篇带着浓郁西部特色的散文,而江南的学生包括老师在内对于西部都只是一个模糊地印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婉约个性的江南人往往也很难理解黄土高原上的人的那种豪迈激情。这就无形中在学生和课文之间产生了一条鸿沟,怎样让学生理解透过腰鼓表现出的那种生命的奔腾,让我很是头疼。记得在大四实习的时候,汇报展示课要上《西地平线上》,同样是陕西作家的作品,那时候精心准备了很多,但始终觉得自己和文章之间存在距离,无法上出文章的韵味,那种渗透在文字当中的西部特有的味道。我是一个江南人,我是一个缺乏豪迈之气的女教师,我的学生同样是江南人,我知道,这是一个先天的劣势,但我一定要想方设法弥补。

上课之前,我确立了课堂上需要实施的几个重要步骤:首先,反复有效地朗读课文,读出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其次,品味课文有特色的语言;最后,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为了使课堂上的朗读更加有效,在课前,我自己对于课文进行了反反复复的朗读训练,希望可以在教学中通过教师范读影响学生。另外,我也在早读时,对学生进行了一定的心理铺垫,介绍了西部特别黄土高原上的民土民风,并且通过与《观舞记》的对比阅读,让学生初步感受《安塞腰鼓》区别于《观舞记》的阳刚之美。

课堂上,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朗读,采用了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男女生对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应该说,效果喜人。特别是班里的男生,尤其让人刮目相看,朗读时,把安塞腰鼓的激情豪迈都读出来了。虽然在朗读技巧上仍需雕琢,但我认为只要把精气神读出来了,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学生们在朗读中理解课文,也因为朗读得充分到位,文中精彩的语段也在读的过程中得到了初步赏析,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了文章中的美,提升了审美境界。

接下来,是对课文语言的细品。《安塞腰鼓》是一篇闪耀着人文光芒的文章,有着很强文学性,作者刘成章用独具特色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了黄土地上那一场生命的奔腾。在这个环节,我先抛出了一个问题: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色?(提示:可以从修辞手法等方面着手)在朗读的基础上,学生们很容易就找到了大量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以及短句的使用。

然后我让学生找出最喜欢的语句或语段进行赏析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最后小组派代表发言。如果只由教师带领学生一句一句分析,过于单板,效果也不一定明显。 “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小组代表发言时有理有据,气氛颇为热烈。在学生发言之后,教师也适时进行补充引导。通过这种方式既激活了课堂,也激活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df3abda02d276a201292e1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