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

2023-02-02 00:01: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欢迎阅读!
品德,小学,社会,论文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如何让学生源于生活 回归生活

襄阳市襄州区小集小学 杨丽莉

【摘要】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品社课应该生活化。也就是说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在学后还能行为行为回归升华到生活中去。让学生从原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在课程中进行整合,使学生有一个学习、融入、吸纳、提升的过程,丰富拓展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最终回归生活。 【关键词】生活化 经验 品德 行为 习惯 升华 提高 回归

品德是一个人走向成功至关重要的因素。每个人的成长道路,都会与其品性、习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为在社会这个群体组织里,个人品德决定着大家对自己的认可程度,从而形成大家对自己的期待和认识,无形中就确立了你在群体中的价值和地位。品德、习惯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职场上,也表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譬如对于朋友、对于家庭、对于社会,由好品德、好习惯塑造形成的良好形象会让个人赢得广泛的尊重,成为事业及其它方面向上的阶梯。好的品德、习惯会有着极强的公众影响力。 在现实生活中,好的品德、习惯处处体现出价值,会令家庭和睦、邻里互敬、朋友帮扶、同事友爱……可以说,优良品德,是一个人的修养,表现出了无穷魅力。表现在小事及细节方面,体现出谦让、关爱、诚实、勤劳等品质。既然品德、习惯对于一个人、一个社会是如此重要,那么如何让在孩子们也能有好品德、好习惯,走出去都能体现好素质,甚至影响一生呢?我觉得这与《品德与社会》课怎么上有着重要关系。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品社课应该生活化。也就是说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只有来自于孩子实际生活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不是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正如曾经有人说过的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才会明白。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教师身教重于言传,使他们在学后还能将升华后的行为回归到生活中去。

一、 立足生活需要,确定教学目标

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 品德与社会课标也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密切联系。所以我们在确定学习目标时,要把握教材的观点,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起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动态生成学习目标。要确立情感目标、行为与习惯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也就说教学最终目标是要指导儿童的实际生活,解决儿童在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导向和归宿,教学要回归儿


童生活,必然要求不仅根据教材,而且更需要根据儿童的实际生活状况、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来确定具体教学目标。 比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善待他人》一课时,考虑到我所在的学校都是当地的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相比,他们缺少家长的指导和对他人的关心,缺少欣赏的眼光,宽阔的胸怀和对他人的赞美。对交通法规也缺乏了解,在实际的生活中接触交通标志的机会也相对较少,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这样很容易发生危险。虽然学校、老师也经常就此问题进行教育,但对于接触不到这些知识的孩子来说则收获甚微。借助这节课,我想从细微之处入手,告诉学生要对人友好,不要嘲笑、伤害身体有缺陷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并给以真诚的赞美。让学生学会常见的交通标志,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指导他们认识常见的交通手势,学会遵守交通规则。所以这堂课的目标不仅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补充更多学生不常能看得到的一些交通知识,更要面向学生的未来生活,让他们在头脑中时常紧绷安全这根弦,为今后的生活做好铺垫。努力让行为规范从生活中来,在经过修正后再回到生活中去。

二、 选取素材要源于生活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现在的新课程教材配有大量富有情趣、童趣的图片等课程资源,但不管怎么说展现在学生面前的还是一些无声无息的材料,于孩子来说,他们还是喜欢使图中人物、文中的内容变得有血有肉。就要我们教师做个有心人,探寻学生生活中的矛盾或焦点,设计成类似的情境(小品、生活情境剧)把一些小故事拍成录像;一些学生一时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做成动画等,供学生探讨、解决,以实现激活学生生活、保证活动的指向性和有效性的目的,并以此充分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性品质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使学生不停地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体验、感悟、成长。 比如《善待他人》这课中,通过真实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女孩为什么会腿瘸?腿瘸又意味着什么,她此后的生活将面临着什么等等,进一步认识到残疾带给个人、家庭的伤害,懂得身体健康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幸福。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我们才能高高兴兴出门,快快乐乐做事。 还有一段学生放学回家的录像,录像中行走过程中几人并排走、看书聊天、不按规定路线行走结果出了车祸,对身体造成伤害等等,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课堂中,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很快找到了错误所在。可是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样的呢?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老师再进行概括、提炼,并播放正确行走的方式,使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有一个再认知的过程,从而提升他们的认知经验。 想,这几个镜头,将会在这个班级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也会极力避免这种危险的发生。做到“高高兴兴上学,平平安安回家。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e1f3ee4cfc789eb172dc8e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