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导读激趣课(1)

2022-12-26 07:25: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第一课时—导读激趣课(1)》,欢迎阅读!
课时,导读

《乡土中国》第一课时——导读激趣

一、教材分析:

在《重刊序言》中,作者特别说明,《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四十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乡村社会学”的讲稿,后来应三联书店之约重新刊印时,作者又进行了修改和整理。可以说这部著作是费孝通先生的学术著作,同时作者也坦言:这算不得是定稿,也不能说是完稿,只是一段尝试的记录罢了。尝试什么呢?尝试回答他自己提出的“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这就是本书的主旨所在。但从后来学者对本书的评价来看,费孝通先生显然是谦虚的,《乡土中国》学术性和文学性都是非常高的,是值得一读的经典著作。

本节课重点学习的是第一章《乡土本色》,本章在全书中提出了中心论题:“乡土中国”的“乡土本色”从何而起,具有哪些具体的特点。本节课以本章为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本章内容。 二、学情分析:

本书阅读面向高一全体学生,在整本书《杜甫传》的基础上进行阅读,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例如制作思维导图,抓住关键词句提炼关键信息等等。本节课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走进书中描述的具体生活,并训练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式。 三、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乡土中国》的主要内容,理解阅读本书的任务、价值之所在。

2、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阅读本书的兴趣,对学生阅读学术著作的方法做必要的引导。 3、掌握第一章《乡土本色》的“乡土性”特点。

四、教学重点

1、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感知《乡土中国》的主要内容及写作特点。 2、以第一章《乡土本色》为例,掌握本章的行文思路及写作特点。 五、教学难点:

怎样激发学生阅读本书的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兴趣

1 请同学们举出你阅读过的作品或观看过的影视作品中的“乡土社会”,并简单加以说明。

提示:如《祝福》《活着》《阿Q正传》《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等。 明确:拖泥带水在田里讨生活——与土地息息相关

2、出示“乡土中国”最早起的影像记录:20世纪初法国驻云南昆明总领事方苏雅拍摄的村民杀猪、赶集、祭祀等日常景象;法国摄影师帕赛拍摄了乡村中的人们:卖蒸糕的老者、切割石料的匠人、好奇围观的孩子、名缠足的年轻妇女怀抱婴儿在田野间行走……。 (二)阅读文本激发兴趣 请同学们阅读《乡土本色》,回答问题

1、乡土社会中,人与土地有着怎样的关系? 明确:土地是乡下人的命根子 (提炼关键句) 2、乡土社会中,人与人有着怎样的关联?

明确:亲密、自由、规矩、熟知、信任、心安(提炼关键词)


3、如果用列出思维导图的方法概括本章内容,你的思维导图是怎样的?

明确: 乡下人的“土气”——土地是乡下人的命根子——土地上生长出农业——靠土地谋生的人具有定居性——乡下人聚村而居,形成村落——村落是“礼俗社会”——礼俗社会人与人之间熟悉、心安——在现代社会“土气”成为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三)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研讨交流:运用本章知识再次解读《祝福》《活着》《阿Q正传》《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等作品中描述的“乡土社会” 明确:

1、与土地息息相关,安土重迁 2、礼俗社会——规矩 3、对人对物的熟悉 4、定居性和流动性 (四)成果展示激发兴趣

要求1、以小组为单位,对自选作品进行解读

3、每人发言130秒,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七、课堂总结激发兴趣

提示:1、环环相扣的论证艺术

2 先描述人们熟知的现象,然后导出一个论点,做理论升华,最后提出自己的重要的学术论点。

3 绘制思路导图的阅读方法。

4 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方法深化对理论概念的理解 八、任务布置

通读《乡土中国》的第二章、第三章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fe9997552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f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