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蔡元培教育思想

2023-01-08 15:06:2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蔡元培教育思想》,欢迎阅读!
蔡元培,思想,教育

浅谈蔡元培教育思想

05级课程与教学论 李雪华

2005164

蔡元培1868-1940中国近代教育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民主主义教育家。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和科学,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心理学的先驱和倡导者.他的一生,除旧布新,锐意改革,积极进取,勇于开拓,为发展中国的教育文化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辛亥革命前,他通过兴办教育行反清革命活动。民国成立之初,他以第一任教育总长的身份,坚决清除教育的封建专制主义因素,苦心规划民国教育的未来。1917年赴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他从自由、民主的原则出发,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为中国高等教育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其五育并举、教授治校、教育独立等思想均流传深远,影响了不止一代人。“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主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周恩来语)这是对蔡先生的光辉一生的高度概括。 从清末的翰林到出国留学,蔡元培不仅具备了坚实的中国文化根底,同时对西方思想文化进行了深刻的研究。他痛切地认识到中国旧的封建教育制度对人才的扼杀,对科举制的余毒深恶痛绝,提出将教育的目标定为“育国家之良民”,认为新教育“当解放个人之束缚,而一任其自由发展。《蔡元培教育论著选》在他看来,教育之目的在于健全人格,这也是现代民主国家的教育的目标之所在。他在《一九零零年以来教育之进步》中指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这个思想贯穿到他的一系列教育改革和实践中去。 一、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五育并举,首倡于蔡元培于1912211日任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后发表的著名论文《对于新教育之意见》。蔡元培与清末“忠君”、“尊孔”的教育宗旨针锋相对,倡导以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的五项教育这五项统统不可偏废,并且是相辅相成,相融相通的。前三者为隶属政治之教育,后两者为超轶政治之教育。而蔡元培尤其注重后两者,他曾说惟世界观、美育“鄙人尤所注重”(《蔡元培美学文选》)在我们这里着重谈谈美感教育

美感教育即美育。它不仅仅包括绘画、雕刻、建筑等方面,而“凡有美化的程度者,均所在包”,所以说这是一种广义的“大美育观”。它与上述所说的人教育密切,人格教育强调教育是对人的教育是对人的全面的、健全的人格进行培养和塑造,这本身也是美育的方向和前提。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原理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蔡元培美育论集》)他认为,在现象世界,凡人皆有爱恶惊惧喜怒悲乐之情,这种感情随离合生死祸福利害之现象而流转,只有美感教育能够使人脱离杂念,脱离现象世界相对之感情,与造物为友。因此,这种教育的目是在于超越现实利害,架起进入绝对自由的观念世界之桥梁。

由此他提出一个著名的命题——“以美育代宗教”,即是反对愚昧和蒙昧,提倡自由和理性,使人的感情变得纯正健康。他认为,“美育是进步的,宗教是保守的”,“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其有界表现在不仅教类众多,各教又有派别之分,而这些弊端为美育所无。宗教不能代美育,因为“宗教上的美育材料有限制,而美育无限制,美育应该绝对地自由,以调养人的感情。《蔡


元培美学文选》)蔡元培认为,美育只有从宗教的束缚中独立出来,超逸现世之观念,才能起到陶养情感的作用。可以保留宗教中美育的价值,但却不能用宗教来代替美育。 在他看来,美育在五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可以说,“五四”后被教育界普遍接受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美育一项实由蔡元培所首倡。

二、坚持教育独立思想

所谓教育独立是指教育超然于政党,超然于教会,蔡元培在19223月发表的教育独立议》一文中即系统地阐述了教育独立的思想。他认为教育是他主张“分全国为若干大学区,每区立一大学;凡中等以上各种专门学术,都可以设在大学里面,一区之内的中小学校教育与学校以外的社会教育……都由大学办理”,大学的事务,都由大学教授所组成的教育委员会主持,排斥宗教势力介教育等等。这也反映了当时国内教育界要求独立自办教育的良好愿望。 三、“兼容并包”的高等教育改革思想

蔡元培主持北大的时期,胡适称之为“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蔡元培在北大进行的一系列高屋建瓴的改革,不仅标识着他是现代北大的缔造者,也表明他同时是中国现代大学理念和精神的缔造者。

1917年,他在国立高等学校校务会上提出改革高等教育的议案,主张按文理科和应用学科来分别设置高等学校。他用“治学”和“治术”来区别当时的两类高等学校,学与术分校,文与理同科。他认为“治学者可谓之大学,治术者可谓之高等专门学校”(《读周春岳君〈大学改制之商榷〉》)两类学校培养学生的目的不同,但地位同等,不存在高低之别。同时将“学年制”改为“学分制”实行“选科制”,精简学校课程,力主自学,校内学生自治。这其实是借鉴了德国与美国的教育模式,在当时一扫旧制,相当地引人注目。 蔡元培对大学的理解是“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这显示出他海纲百川的宏大气度和开放心态。1917年在北大就职演说上又提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并且开宗明义地向学生提出“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不为升官发财而来;“砥砺德行”;“敬爱师长”这三项要求。他认为,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人趣,养成学问家之人格,培养具备健全人格的学生,这才是大学的最高宗旨之所在。

蔡元培极力主张学术自由、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反对学术上的门户之见,反对独尊某一学术流派的做法,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都并不予以干预。这体现在他不仅聘请思想进步的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等人,同时延揽了思想保守但学识渊博的辜鸿铭、刘师培等任教。譬如教文字学,旧派学者黄侃和新派学者钱玄同同时任教,学校并不予以干预,学生可自由选课不受拘束。他还三顾茅庐聘请了陈独秀为文科学长以及尚在美国的胡适,上海的《新青年》杂志也搬进北大,使北大很快便成为进步思想传播的阵营。 在当时的北大,“为学术而学术”“学术独立自由”的观念深入人心。这一切都与蔡元培先生的学识、胸襟、性格密切相关。因此在蔡元培整顿北大的短短五六年时间内,北大改变了以前沉闷和腐败的风气,自由研究学术蔚然成风。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0ca8511f18583d0496459f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