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公开课《给予树》评课稿

2022-10-30 01:03: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学语文公开课《给予树》评课稿》,欢迎阅读!
开课,语文,给予,小学

小学语文公开课《给予树》评课稿

今天听了我们学校三年级李老师的一节课《给予树》,听课时感觉非常不错,老师教态大方,课堂设计条理清晰,结构完整。李老师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把一篇课文非常完整地呈现了出来,我觉得这样的课非常符合我的审美标准。但是在评课时,我发现很多老师和我的看法是不一致的。 回到办公室,我和宋老师、崔老师又针对叙事类课文是变续讲读好还是以顺续讲读好展开了讨论。我说自己喜欢李老师的课,主要是因为李老师在讲课时尊重了课文叙事顺序,给听课者一个非常直观的感觉,使没有教过《给予树》一课的我,通过听课事件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果等有了清晰准确的把握。我想学生通过学习,也一定对《给予树》一课的写作内容和写作方法有了很多自己的思索和发现。更主要的是因为我自己读书时,老师一直就是这么给我们分析课文的,而且我自己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也是这样给学生进行课文分析的。我一直不是特别欣赏那种围绕一个问题而将课文进行跳跃式分析的做法,我觉得那其实是在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做法。比如,本来一篇语言优美,结构严谨的文章,在问题探究式的课堂上,硬是像蚕吃桑叶一样,东吃一口,西咬一下,看似有主线,目标明确,但其实却有悖于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学习,更有点像逻辑推理,或警察探案。 宋老师则认为一篇课文不能面面俱到,必须要有所



1


侧重地引导学生理解。所以就要以一个能够统领全文的核心问题为把手,引导学生进行有重点地研读。这种有重点的研读,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等。那种从第一自然段讲到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做法,其结果是学生什么也学不到。 崔老师也同意宋老师的观点,她也认为应该以问题为抓手,引导学生有目标地进行研读,而不是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串讲,追问。不过崔老师认为核心问题的设计非常关键。她觉得问题设计得要恰到好处,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反之,则有可能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她举了自己讲的市级公开课《生死攸关的烛光》为例,在试讲时,她设计了两个核心问题,一是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体会出伯瑙德夫人家当时的情况非常紧急的?二是在当时那种紧急的情况下伯瑙德的家人都是如何做的?感觉这两个问题答案非常明确,但是上课时学生的回答却非常凌乱,找情况紧急时,说出了家人是如何做的,在交流家人如何做时,又说出了情况是如何地紧急。课讲得非常不顺畅。 后来,经过反复思考,她重新调整了教案,又设计了这样两个核心问题:“当德军点燃蜡烛时,伯瑙德夫人一家人是如何做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样一来,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逐步感悟到了当时的情形越来越危急,加上崔老师的板画设计,生动形象,曲折传神,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在比赛中取得了第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3b2b8e16c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2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