衬托,还是烘托

2023-06-17 03:01: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衬托,还是烘托》,欢迎阅读!
烘托,衬托,还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衬托,还是烘托

作者:张淑君

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07年第05

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教师引导学生赏析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对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的知识没有系统的介绍,以致造成一些学生对比较接近的艺术表现手法分辨不清的现象,出现误解。有一次听《长亭送别》一课,教师问学生崔莺莺的唱词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是衬托还是烘托。学生各执一词,争执不下。最后教师采用折中办法,也没有给出准确的答案。

怎样区别衬托和烘托呢?难点在二者有相同之处。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在表现主要形象时,不单单描述主要形象,往往还要涉及一些为主要形象服务的次要形象,用次要形象托出主要形象,使主要形象更生动,更突出,更具有艺术魅力。那么,主要形象是衬托出的,还是烘托出的,有时就难于轻易分辨了。怎样分清二者的不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弄清衬托和烘托各自的内涵。衬托也是一种把语言说好的修辞手法,即为了使要表现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拿另外的形象和它放在一起进行映衬的一种艺术手法。另外一种形象的作用全在于,完全是为了映衬所要表现的形象。这正如要画花,为了使花更艳丽,往往要用叶来陪衬一样。衬托有正衬、反衬、垫衬等形式,用法上一般是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物衬人。例如,鲁迅先生《药》的开头: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写秋天后半夜恐怖、凄清的时令特征,对小说的悲剧故事和人物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使我们更加感到故事和人物的悲剧性的浓烈。烘托,也叫烘云托月,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画家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如渲染云彩来烘托月亮,从而使所要表现的艺术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一位古代山水画家曾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又说:水欲远,令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位画家的话说出了烘托的作用、效果和艺术规律。后来,文学家用这种手法来进行写作,使自己描写的人物、事件等艺术形象更鲜明、更突出、更富有艺术魅力。文学家借用的烘托手法,实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侧面描写的手法。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三次简笔写风雪,渲染了孤独寂寞的气氛,同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从而烘托出林冲的心境和性格,它是刻画林冲性格表现人物的重要一笔,也是从侧面写了林冲,有了这种描写,林冲的形象就更加丰满了。

其次,可以从描写的次要形象能否省去来分辨。衬托中的次要形象原本可以省去,写了可以增强表达效果。而烘托中的次要形象是非写不可的,在烘托中次要形象是主要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省去,主要形象就会残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风雪是不能省去的,省去了就不能多角度揭示他孤独、寂寞的性格,他的性格的转变也就失去了基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另外,还可以从所描写的主要形象和次要形象之间的关系来分辨。用作衬托的次要形象与主要形象是相似和相反的,用作烘托的次要形象与主要形象是相关的。

我们回到崔莺莺的那段唱词,根据以上分析,其艺术表现手法应认为是衬托,而不是烘托。这首曲子分两部分,一是暮秋萧瑟的景色,一是崔莺莺与张生离别时凄苦的心境,主要表现的是后者,前者是陪衬,由于有了前者,后者表现得更加充分。总是离人泪已把崔莺莺凄苦的心境表达了出来,写景的几句完全可以省去,但省去和不省去,效果大不一样。设想省去,崔莺莺一出场就大声疾呼总是离人泪,这就完全没有了文学性。这里可有可无的内容使之有,就防止了表达的僵硬,语气的呆板,用景衬托一下,表达有了起伏,语气有所缓和,更好地突出了主要形象。萧瑟的暮秋之景和崔莺莺的凄苦之心境又是相似的,皆含悲凄,哀景哀情和谐一致,使这首曲子情景交融,动人心弦。

分辨衬托和烘托,不能仅局限于文学作品的某一部分,还要结合作品的主题、情感等整体分析。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并分清这两种表现手法,教师要结合教材,通过具体典型的例子让学生逐步领悟。如我们熟知的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诗人以美好的花反衬自己的伤乱之情。又如初中曾学过的名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作者用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来衬托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感情;用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来衬托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的心情。在妇孺皆知的古乐府民歌《陌上桑》中,作者引出罗敷这一人物并作正面描写后,笔锋一转,写她手中精美的用具、耀眼的头饰、鲜艳的服饰等几个方面来烘托罗敷之美。接着,进一步采用烘托手法,通过行者、耕者、锄者对罗敷的赞叹,表现罗敷之美。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要多作一些具体有效的指导,突破这一难点,给学生以心明眼亮之感完全是有可能的。 [作者通联:河南巩义市教育科研培训中心]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774f821fd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b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