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童谣和幼儿音乐教学的有效融合与实践

2022-06-02 07:19: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民间童谣和幼儿音乐教学的有效融合与实践》,欢迎阅读!
音乐教学,童谣,融合,幼儿,民间

民间童谣和幼儿音乐教学的有效融合与实践

作者:李欣怡

来源:《幸福家庭》2021年第13

民间童谣可以和幼儿音乐教育进行高效融合。民间童谣经过多年传承与发展,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与传统韵味。教师在幼儿音乐教育中融入民间童谣,不仅可以提升幼儿对音乐文化的认识,还可以让幼儿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近年来,童谣音乐课堂的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校逐渐引进这一先进的课堂模式。民间童谣可以助幼儿教师一臂之力,让教师在传统课堂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进而提升幼儿教育的有效性。

在推行童谣音乐课程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推进工作最大的难点是需要一个能深度理解童音乐课堂、有科学专业教学技巧和教育智慧的教师。童谣音乐课堂师资的培养与训练工作任重而道远。教师要注重在课堂上引导幼儿自主发挥,让其个性得以张扬,从而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幼儿学习的自信心。教师应不断推出个性化的童谣音乐课程,让不同天赋的幼儿得到均衡的发展,真正做到遵循生命的原则,因材施教。本文就民间童谣和幼儿音乐教学的有效融合与实践谈谈笔者的看法。

在实际幼儿音乐教学中,部分幼儿的节奏感比较差,不知道如何表达音乐的韵律。在童谣表演和儿歌演唱中,幼儿会出现表演节奏凌乱、韵律处理不当等情况,导致音乐表演缺乏美感。部分幼儿节奏表达结构完整,但容易大量重复音乐的节奏,导致音乐的韵律单调,节奏表达方式比较单一。在表现音乐中婉转、停顿、过渡等内容时,幼儿的音乐表现不是很完美,没有掌握节奏表达的正确方法。

目前,幼儿学习的音乐曲目内容越来越广泛,幼儿节奏的逻辑表达能力也需要相应地提高。调查资料显示,幼儿只熟悉教师教的儿歌和民谣,无法完整地掌握节奏感的相关知识,在音乐学习中缺乏逻辑性。另外,幼儿节奏感水平的高低与教师音乐素质的高低紧密相关。教师是幼儿最好的楷模,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音乐素养影响幼儿的节奏感,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

民间童谣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可以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升华幼儿的情感体验,提高幼儿的音乐素养。比如,在学习《胖娃歌》这一童谣时,笔者带着幼儿朗读歌词:胖娃胖嘟嘟,骑马上成都。成都又好耍,胖娃骑白马。白马跳得高,胖娃耍关刀。关刀耍得圆,胖娃滚铁环。铁环滚得远,胖娃跟倒撵……”

笔者采用情境式教学模式,和幼儿进行了互动问答的游戏。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图片展示,幼儿熟悉了童谣的内容。


笔者根据课件内容,编排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导幼儿进行现场表演。这种教学形式直观生动,充分激发了幼儿参与童谣音乐课程的热情,大大提升了幼儿的学习兴趣。笔者剪辑了幼儿表演的内容,把制作好的视频投放到网络平台,让幼儿收获了成就感,极大地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在表演结束后,笔者给幼儿提出了一些思考问题,组织幼儿进行探讨。针对幼儿的回答,笔者发现了幼儿知识的薄弱点,为下一步的教学内容提供了有力的分析资料,体现了童谣音乐教学的多元性、智能性与超越性。

通过观察,笔者了解了本班幼儿在音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幼儿的音乐知识缺乏,乐曲积累量少,实践体验少;二是通俗类歌曲内容枯燥无味,无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部分幼儿基本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进行音乐学习;三是部分教师在进行幼儿音乐教学时,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空洞,无法触动幼儿心灵;四是音乐课堂评价机制的缺失,没有从横向评分机制改革为竖向评价机制,评分标准过于笼统、粗糙,不够人性化,不能给幼儿带来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针对幼儿在音乐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以信息技术为支点,创造性地运用民间童谣,开设多种童谣音乐课程,创建新型的音乐教学模式,为幼儿提供多样丰富的教学支持,从而启迪幼儿的思想,让幼儿接触音乐、体验童谣,让幼儿的音乐表演更加真实。笔者创设了三种教学模式,即提问式、思辨式、启发式。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思路倾听音乐,引导幼儿多问几个为什么,为幼儿创造表达自我的机会,让幼儿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教师要积极组织幼儿进行经验共享,提出开放式问题,鼓励幼儿进行头脑风暴,让他们积极参与童谣音乐课程,提高幼儿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喜爱之情。

比如,《老太婆》这首童谣的歌词是:老太婆,尖尖脚(nio),汽车来了跑不脱,隆蹦隆跳下河,河头有个鬼脑壳,捡起回去揉馒坨,馒坨三斤半,娃娃吃不完。

在学习这一首童谣时,教师可以用提问式教学法对幼儿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在了解幼儿心理状态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掌握音乐的内涵与音乐的节奏知识。教师可以采用思辨式教学模式,让幼儿通过辩论或讨论等方式,随时、随地进行思辨活动,启发幼儿的思维,加深幼儿音乐的认识。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来源,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幼儿音乐课堂的跨越性、自由性与开放性。

笔者所在幼儿园比较闭塞,缺乏音乐资源,幼儿锻炼节奏感的机会较少,部分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缓慢。笔者班上有一个小女孩,她的語言发展非常迟缓,说话一着急就会结巴,有时会出现语无伦次甚至大哭的情况。在音乐课上,小女孩不合拍,久而久之就变得非常自卑、不合群,显得很孤僻。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笔者发现这个小女孩的语言表达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必须进行积极引导,帮助其摆脱语言困境,使其能顺利融入集体,收获自信心。 在帮助小女孩训练音乐节奏感的过程中,笔者不仅教授正确发音与把握曲调的方法,还帮助她消化和理解所学的童谣内容,按照先理解后表演的训练顺序,锻炼了幼儿的节奏感。在训


练过程中,笔者会有意提高小女孩音乐学习的兴致。比如,在幼儿阅读《十万个为什么》时,对于为什么螃蟹横着走路”“鸭子走路为什么一摇一摆的”“马为什么站着睡觉等问题,笔者若只是依照书本的解释对幼儿照本宣科,则不利于他们很好地吸收知识。于是,笔者创新性地引导幼儿创作一篇童话歌谣:小兔子嘲笑身后的小动物(螃蟹、小鸭子、马),笑话它们走路、睡觉真是稀奇古怪。这些小动物一一回答了小兔子提出的疑问,让小兔子明白了其中的奥秘。这样一问一答的童谣歌唱方式,既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又具有生动的故事性,能提升幼儿学习的热情,从而逐渐增强了小女孩的音乐节奏感。

经过一系列努力后,小女孩可以很流畅地歌唱童谣,感受到音乐的韵律美。

一是培养幼儿的感知能力,进而培养幼儿的音乐能力,让幼儿在认识周围事物的同时增强节奏感。在幼儿园日常生活和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幼儿聆听、观看和感知音乐作品,利用视频、图片、歌曲等资源,培养幼儿的节奏能力,拓宽幼儿的音乐思路。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音乐环境,经常和幼儿一起欣赏音乐作品,丰富幼儿的音乐表达能力,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和良好的节奏能力,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欣赏音乐的环境。

二是让幼儿多看、多听、多唱、多表演。一方面,教师要多带领幼儿接触外界环境,引导幼儿善于观察各种事物,为幼儿语言的发展积累语言素材;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多聆听钢琴、看音乐电视、看音乐电影等,帮助幼儿积累音乐知识。幼儿拥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和音乐知识后,才有机会形成丰富多彩的节奏表达能力。教师要激发幼儿的音乐学习兴趣,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让幼儿参与各种音乐表演,丰富幼儿节奏学习的内容,让幼儿在多看、多听、多唱、多表演等实践活动中感受音律,进一步锻炼其节奏感。

三是多观察、了解幼儿节奏发展的过程与轨迹,根据幼儿各个阶段音乐发展的状态和水平,摸索适合各阶段幼儿节奏培养的方法。教师要鼓励幼儿自主学习、自我表现,让幼儿展示其学习成效以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幼儿园音乐教学教材,针对性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对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提出详细的指导性意见。

在童谣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幼儿家长的力量,通过家园共育的方式,遵循科学的幼儿发展规律,开展幼儿音乐启蒙教育,推动童谣教学工作的开展。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日积月累,在幼儿教师正确的引导下,幼儿对于童谣音乐的理解能力、把握能力和节奏感表达能力会有较大的提高。

(作者单位:昆山周市金澄幼儿园)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7c60726b6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7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