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

2023-03-30 13:06: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欢迎阅读!
西林,上册,人教,语文,年级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宋代苏轼写的《题西林壁》(课件出示课题) 二、读题、解题

师:请同学们看①②注释,想一想题目的含义。 1:书写西林壁。

2:题写庐山的西林寺墙壁。

师:题是书写、题写,西林是庐山上的西林寺,壁是墙壁。题西林壁的意思就是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因为诗写在了西林寺的墙壁上,所以叫做《题西林壁》 三、简介作者苏轼及写作背景

师:理解了诗的题目,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出示课件:苏轼两字)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

生:宋代诗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课件出示苏轼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 四、初读课文,感知美 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 1、请同学们自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3、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师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课件出示古诗)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五、分组自学,理解美

1、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想看到这幅画就需要我们先理解古诗的意思。 2、学习指南:

个人学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结合书下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 小组学习:在小组中交流古诗的意思,再说说诗人是怎样观察庐山的并体会作者的心境。(课件出示)

六、汇报交流,感悟美 (一)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横看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是什么样子的,感悟庐山的美。

3、同学们试着读一读,怎样才能读出庐山景色不同的感觉呢?(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二)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1、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讨论: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从而帮助学生体味诗所蕴含的道理。

可是老师有疑问。诗人已经多角度、全方位的游览了庐山,又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1:庐山太高了。 2:庐山太大了。 ……

师:说的很有道理。庐山是那样的雄奇,壮丽,险峻,相比之下,诗人又是那么的渺小,只能看到自己眼前的那片景象,视野就变得狭窄,一时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了。那么,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1:从各个角度看 2:多角度看 ……

师:大家都说的很对。要想看清庐山的真实面目,就得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在胸中凝聚了局部的诸认识而对庐山的全貌有了深刻的印象。从苏轼的这首诗中,我们得到了真理启示(出示课件:要想真正了解事物,就要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事物。我们既要深入到事物之中去,又要跳出来纵观全局,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在我们平时的说话、写作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我们还没有这样类似的词语、故事? 1:盲人摸象。

2: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师:恩,你们说的都对。我们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应该综合事物的各个方面,对事物有整体的认识。

6、说一说: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说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呢?(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只有这样才能看清问题,获得正确的认识。

所以老师请大家对待班上的每一个同学都要从各个角度去了解,不能总是看别人身上的毛病。老师也一样,会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犯了错误,只要改正依然是好孩子。我会综合你的各个方面来认识和评价你的表现,努力认清庐山的真面目 7、朗读第三、四行诗句。

(三)学生根据诗意绘画,通过展示内化诗意。 七、个性诵读,表达美

1、教师语言激励,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苏轼,看到庐山峰峦奇丽,云雾缭绕,山中溪水潺潺,鸟语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怎样?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呢?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组内交流体会。

3、引导学生谈感受,结合感受进行个性化朗读。 4、教师示范读(课件配乐配像)

5、学生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最后齐声吟诵。 九、总结全文,升华美 师:(看板书总结)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看景)

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

十、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ecff61e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9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