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雅克·卢梭《忏悔录》的叙事艺术]卢梭 忏悔录

2023-04-18 17:39: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让-雅克·卢梭《忏悔录》的叙事艺术]卢梭 忏悔录》,欢迎阅读!
卢梭,忏悔录,雅克,叙事,艺术



[-雅克·卢梭《忏悔录》的叙事艺术]卢梭 忏悔录

要:本文界定了事实真相在自传中的特殊性。通过观察卢梭《忏悔录》中对事实的叙述,分析了作者写作过程中虚构和取舍的叙事艺术并解读了作者叙事艺术背后的深层含义。为作为自传的《忏悔录》是卢梭思想体系中表达对人类社会理想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自传事实 真实 情感链 自我 一、引言 自传是有别于小说的。小说是融合了作家的生活经验和对精神的观察的虚构。小说之所以称为小说是因为作家以小说家的身份写作,他与读者之间对虚构有一种共识和默许。而自传作者和读者之间却签订了一份自传契约。作者不再有虚构的特权。同历史、报道和传记一样,事实是界定传记文学的本质。凭空捏造地名和事件是违反契约的,传记中的细节和材料须经得起考证,正如弗吉尼亚·伍尔夫所说:传记事实是除了那些艺术家之外还可以由别人来证实的事实。”[1]P10)传记的内容必须与事实严丝合缝,事实是传记的一条枷锁,要求传记作者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免得越过了契约的界限。 二、自传的真实和《忏悔录》中的自传事实 本文所研究的《忏悔录》是让-雅克·梭晚年的自传,被公认为现代自传的开山之作之一。开头第一句:我正在做一件前无故人、后无仿者的工作。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貌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揭露。这个人就是我。”[2]P121)这句话奠定了《忏悔录》自传的基调,之后的叙述也确实完完全全彻彻底底,书中袒露的事情在卢梭同时代人看来真诚大胆,甚至令他的朋友们感到尴尬蒙羞。 然而,真实是可能的吗?或者传记的真实究竟是什么?这是研究者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当作者详尽无遗得叙述时,外在的事实也一边不断得在被内化。在叙述的过程中,作者是以主观的方式介入,对事实的选择本身就涉及判断,叙述的过程更难免艺术的润色。所以帕斯卡说自传作者叙述的不是事实,而是经验[3]P26)纳博科夫说:赤裸裸的事实不是以自然的状态而存在。”[4]P26)自传作者所叙述的是经验化的事实。《忏悔录》开篇第二段:唯有我可以这样做。我熟悉自己,也了解别人。我生来就与我所见到的任何人不同。…… 欲问大自然打碎了它塑造我的模子是好是坏,只有读了这本书之后才能判断。”[5]P121可见,卢梭一面要揭露自己的真实面貌,一面也承认,代表绝对意义的真相的模子,已被大自然打碎。试图认识他的人如果从书信、同时代人的证词、从他遗留下来的种种痕迹来判断都将会是破碎、歪曲、错位的。而他将通过《忏悔录》的写作,复原模子,这个复原的过程,一边也是作者的介入、过滤、甚至创造”“虚构的过程。 第二卷开头处,作者明确回应了这一创造的过程:写书时所有收集的资料也已经落入别人手里,永远也无法找回来了。我只有一个可以依靠的忠实向导,那就是标志着我生命延续的感情链……我可能在事实上有疏漏,可能张冠李戴,日期上也可能出错,但对自己所感受到的,对感情促使自己做的,却是不会弄错的,而这正是关键所在……这是我所许诺的心路历程,把它忠实地写出来,我不必有其他回忆,只要像我之前所做的那样,回归到自己内心里。”[6]P226 标志作者生命延续的感情链自己的内心才是作者所要的真实。所谓情感链是指在自传中出现于卢梭生活中的种种人物,他们与卢梭建立起了关联和连接。情感链自我成为可能,因为自我正是在他者的逐一融汇中不断生成。而要回到自己的内心,也就是要顺着这条情感链找到对自我身份的认同。 三、在情感链中复原自我基于以上的辨析,本文研究的问题是,《忏悔录》作者卢梭是如何用情感链找到自我的。如果大自然真相的模子已经不能复原,传主卢梭又将通过怎样的方式,构建自我真相的模子。这个自己的内心会最终以怎样的面貌示人。 大部分自传以时间为序排列事实材料,《忏悔录》也不例外。而不难发现书中以时间为序的事件往往比重不均。书中记录了1712年作者出生到1765年期间的事,跨越五十余年,删选的工作是必须进行的,正因此,我们在书中看到了有的事被作者强调,有的被重复,有的被忽略弱化,有些公认的事实甚至只字未提。作者的选择不会是任意为之。作为思想家的卢梭,不断修改不断注释自己作品的习惯是公认的。对于自己的自传,作者不可能放弃严肃细致的态度。因此这些维系在情感链周围的事件和众人,如何出现






如何安排都一一在作者手中。我们不会否认思想家卢梭,同时也是戏剧家、诗人和小说家。卢梭深谙写作的艺术,对于事实材料的取舍、组织都有用意。正是为实现回到自己的心铺路。 撇开时间,我们会发现,作者对事件人物的叙述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第一类:小说式的叙述 这一类叙述中所涉及的记忆往往是愉悦的。也最能体现《新艾洛伊斯》《埃米尔》作者的艺术习惯。它们被作者置于放大镜下,细致斟酌,用大量细节、分析,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然而,这里提到的人和事却完全不能和作者实际相处的时间相吻合。这些人是他的邻居、短暂的爱人、早年的保护者,在外人看来,并非作者一生中常相伴的关键人物。但作者花大量笔墨去描绘那些小往事,试图表现出永恒的含义,甚至人物的音色、相交的目光、衣服最小的褶皱都被一一记录。 在这个类别的叙述中,涉及到华伦夫人、巴塞尔夫人、格拉芬耶和加莱小姐、威尼斯的交际花、乌德托夫人等。作者突出了和以上人物的情感和友谊,几乎每一个场景都可以独立成为一个微小说,一个完整的梦境。这些叙述都会涉及到鲜明的人物形象、戏剧化的场景和诗意的氛围。 1.鲜明的人物形象 比如华伦夫人与本世纪同时诞生,已经28岁了。她风韵犹存……她的神情亲切而温柔,双目含情,有着天使般的微笑,嘴和我的嘴一般大小,灰白色的头发有一种罕见的美,随意拢一拢便光彩照人。她身材不高,有点矮……”[7]P138)又说到乌德托夫人,年近30,说不上太美;脸上有雀斑;肌肤也不细腻,眼睛因为近视而有点圆突。……一头乌黑浓密的长发,天然卷曲,垂及大腿。她身材小巧玲珑,举手投足显出既笨拙又高雅的气质,她的思想极为纯朴,惹人喜爱;快乐、轻率和天真在她身上结合得恰到好处……”[8]P291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1189c20d2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6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