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名词解释

2023-02-28 01:21: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心理学 名词解释》,欢迎阅读!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1.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个体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相互作用,及其心理活动发生、 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2. 社会化: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 等社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它是人和社 会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种持续终身的经验。

3. 社会角色:是在社会系统中与一定社会位置相关联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 式,也可以理解为个体在社会群体中被赋予的身份及该身份应发挥的功能。

4. 性别角色社会化:是个体社会化的一项具体任务,指个体意识到自己的性别,并获得社 会期望的、符合其相应性别的动机、价值、心理特征与行为模式的过程。

5. 社会动机: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而获得的。 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内部刺激,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

6. 人格: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态度、价值和动机及行为的 特有统合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品质。

7. 自我知觉:是个体对作为一个整体自己的意识和体验相对稳定的观念系统,具有复杂的 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8.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作为客体存在的各方面的意识,即个体对自己心身状态的觉察 和认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和周围世界的关系。 9. 自我提升:个体在自我知觉过程中产生的积极自我偏见。 10. 态度:个体对特定对象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11. 社会情绪:指伴随个体整个社会心理过程产生的主观心理体验和心理感受,是个体长期 社会交往所体验到和表达着的情绪。 12. 社会认知:个体如何理解与思考他人根据环境中的社会信息形成对他人或事物的推论。 13. 图式:按一定格式组织在一起,用于表征事件、事件系列、规程、情景、关系和客体等 的概念群。 14. 印象:人们对认知对象能力、性格、品质等总体特征的反映。 15. 归因: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进而推断其原因的过程。 16. 偏见:人们脱离客观事实而建立起来对人、事、物的消极的认知与态度。 17. 人际吸引:人与人之间在情感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即一个人对他人所持有的积 极态度,情感占优势的特殊人际关系形式。

18. 社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反应,是处在周围人或社会环境的相互影响中。 19. 从众:指群体成员在真实的或现象的群体压力下其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及其伴随的行 为方式。 20. 服从:指在他人和群体的直接命令下产生某种行为的倾向,即个体根据别人的意愿或社 会要求、群体规范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相符行为,是从两人或双方关系中产生的。 21. 感染:是对某种心理状态的无意识、不由自主的屈从,是通过言语、表情、动作及其他 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 22. 模仿: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效仿他人行为举止而引起与之相类似的行为活动。 23. 时尚: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上或一个群体中普遍流行的,并为大多数所效仿的生活方式

1










或行为模式。

24. 社会舆论 :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众人对普遍关注的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公开表达的



一致意见,或是信息沟通后的一种共鸣,从中反映了公众的知识水平、道德水平、价值取向、 需要和期望。



25. 社会风气:社会上或某个群体内,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竞相仿效和传播流行的观念、 爱好、习惯、传统和行为,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道德等状况的综合反映,同时反映了 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精神面貌。 26. 亲社会行为:符合社会期望并对行为者本身并无明显好处,而行为者却自觉自愿给行为 的受体带来利益的一类行为。 27. 攻击行为:是以伤害某个想逃避此种伤害的个体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 28. 群体:是一群拥有同一目标和规范的个体,是相互影响、共同活动、具有内聚力的一个 集合群。 29. 竞争:个体或群体间力图胜过或压倒对方的心理需要和行为活动。即每个参与者不惜牺 牲他人利益,最大限度地获得个人利益的行为,目的在于追求富有吸引力的目标。 30. 社会性:指个体与社会关系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在这个作用过程中对社会中人和事物 的认识与适应过程及其结果。 31. 角色规范:群体中每一角色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32. 角色认知(角色领悟):根据他人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来认识对方的身份、地位,从 而判断其应有的角色行为是否符合角色规范的要求。

33. 过度辩护效应:激发行为的外在动机可能会降低行为的内在动机的现象。 34. 个人构念理论:人们想科学家一样,通过观察形成概念或构念,以组织现象来预测未来。 35. 自我图式:指影响个体对自己的信息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认知结构,是“有关自我的认 知类化,源于过去的经验,组织并指导包含在个人经验中有关自我信息的处理。” 36. 睡眠者效应:说话者因威信产的影响随时间的流逝而产生相反效应。 37. 旁观者效应:指个体在面对紧急事件时,单个人与同他人在一起时的反应不一样,他人 在场会抑制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38. 社会比较:把自己的观点和能力与他人进行比较的过程。 39. 结伴效应:个人的活动由于他人参加导致效率变化。 40. 群体极化:群体讨论使群体成员所持观点变得更加极端的倾向,意见的最初倾向强化。 41. 印象管理: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 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个体期待。 42.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在其规范的基础上,使全体成员情感共鸣、价值定向相同或行为保 持一致的内在聚合力量。 43. 亲和动机:个人因害性孤独而愿意和他人在一起,希望加入某个群体的需要。

44. 社会(个人)取向成就动机:指一个人想要超越某种外在(内在)决定的目标或优秀标



准的动态心理倾向,而它取决于社会(个人)。

45. 归因偏差:认知者系统地歪曲了某些本来是正确的信息,有的源于人类认知过程本身固

有的局限,有的则是由于人们不同的动机造成的。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2500b1e29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3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