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道德建设与.道德教育的关系(一)

2022-12-08 03:21: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论道德建设与.道德教育的关系(一)》,欢迎阅读!
道德教育,道德,关系,建设

浅论道德建设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论文关键词]道德建设道德教育社会道德活动

论文摘要]在目前的理论研究中,道德建设被包含在了道德教育的范畴之内,而在道德教育的研究中,道德建设自身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往往又被忽视。为了加强道德建设基本理论的研究,必须厘清道德建设与道德教育的关系,尤其应当把道德建设与狭义的道德教育区分开来。与道德教育以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相比,道德建设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即宏观性、社会性、连续性、复杂性和实践性。在社会道德风气的改善和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中,道德建设处于主导性的地位,它与道德教育不但有所区别,而且有机地联结在一起。 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都是社会道德活动中的重要部分,受到全国上下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前,在对这两个范畴的实际使用中,人们对道德建设自身的规定性和发展规律、基本要求等基础理论问题尚缺乏全面的认识,往往把它简单地当作道德教育的同意语,这一现象即使在许多内容与此相关的学术专着中也不罕见。为了提高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理论研究水平和实践效果,必须首先明确道德建设与道德教育的关系,掌握道德建设自身独特的规定性。 ()

由于道德建设这一概念的广泛使用是十二届六中全会以后的事情,所以在传统的伦理学教科书和政治学的著作中,对道德建设的理论都没有专门的论述。在伦理学的研究中,与道德建设相关的内容一般都是附属于道德教育没有自己专门的、系统的理论。在与伦理学相关的工具书中,也很少有道德建设这个词条,即使有,与道德教育的解释也是大同小异,没有对道德建设的内涵和本质特征做出明确的说明。为了将道德建设的研究深人下去,必须将它与道德教育这个范畴区分开来。 道德教育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上进行理解。从广义上说,道德教育就是一定社会、阶级或组织,为了使人们遵循其行为准则,自觉履行对社会整体和他人应尽的义务,而对人们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建设的内涵与道德教育是一致的,者说,道德建设就是道德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从狭义上说,道德教育仅仅是指学校、家庭、团体、单位等社会组织,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对教育对象传授道德知识、施加道德影响,以期使他们在自己的指导下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操、锻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养成道德习惯,培养他们按照教育者的教育目标和期望自觉地进行道德实践的能力和意识的活动。在这个意义上,道德建设与道德教育则是相区别的两个概念。在目前从伦理学角度对道德教育所进行的研究中,虽然一般都是在概念上对道德教育做了广义的规定,而在具体到道德教育的特点、内容、途径等问题时,又往往是以狭义的道德教育为研究对象的。这样,道德建设的理论研究便陷人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在内容上隶属于道德教育,而在道德教育的研究中却又被撇开,得不到系统、深人地研究。因此,为了加强道德建设的理论研究,必须先厘清道德建设与道德教育的关系,把道德建设与狭义的道德教育区分开来,并且要将道德建设的研究从道德教育研究中独立出来。

道德建设与狭义的道德教育的区别主要在于实施的层次上,狭义的道德教育最主要的实施者是学校和家庭,而道德建设则往往是以国家或其他拥有公共权力的机关来实施的。这就决定了道德建设的实施与狭义的道德教育有着两个明显的区别:一是,道德建设目标的实现和具体内容的落实,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公共权力来推行的,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制度刚性;对特定教育对象的道德教育则主要是通过说服、感化等手段.强制的方法一般是缺乏效果和不被提倡的。二是,在道德建设的实施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要有很强的组织性和计划性,不但要兼顾不同的阶层和人群,甚至还要考虑不同地域间的差异;道德教育所面对的对象是特定的受教育者,实施中所要考虑的是这些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从而针对性地采取必要的方法和措施,实施起来更加生动灵活。因此,如果给道德建设做一个简单的规定,可以说,所谓道德建设,就是国家或其他拥有公共权力的机构或集团,为了在总体社会道德水平上达到


一定的目标,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社会成员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的活动。 ()

道德建设与道德教育以及其他杜会实践活动相比,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第一,宏观性。这是道德建设区别于道德教育和其他社会道德活动的最显著的特点。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不仅制约于经济基础,而且与政治、法律、宗教、艺术等其他意识形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还要受社会风习、文化传统和各种外来思潮的影响。因此,道德建设实践的各个环节,都不能仅仅将目光局限于道德领域的范围之内,而是要通盘考虑制约社会和道德发展的各种要素,从总体上进行道德建设的规划,充分考虑内外的各种因素,才能使道德建设的实践做到科学有效。道德建设的宏观性还表现在,道德建设必须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必须有一个完整、科学的规划,这也就决定了党和政府在道德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和关键作用。只有通过党和政府对道德建设全过程的有效组织、领导和管理,才能确保通过道德建设有效地改善社会的道德风气,保证社会稳定、健康、和谐地发展。第二.社会性。与狭义的道德教育工作面对的是具体的教育对象不同,道德建设是一项具有社会性和整体性的工作。它通常是在整个社会的范围内展开的,所面对的对象是利益要求不同、具体特点各异,并且处于不同的社会关系中的全体社会成员。以提高全杜会的道德风尚为目的的道德建设,必须兼顾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和特点,不能将目光仅仅局限在狭窄的范围之内,更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要求眼界开阔、高瞻远瞩、全盘规划、把握全局。如果说,道德教育更注重于针对性和灵活性,那么道德建设则要更多地做到全局性和原则性。同时,道德建设虽然具有宏观性的特征,但是也必须全社会共同行动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在道德建设目标和措施的落实过程中,不但要有学校等教育机构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道德教育有赖于各种机关、团体、单位的各种道德教育活动和主题活动,以及在全杜会开展的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道德建设决不仅是决策者的工作任务或政绩工程而是一场全民参与的人民战争。

第三,连续性。道德是一种一旦形成就会产生惰性的社会意识形式,因此无论对于杜会整体来说,还是对于社会成员个体来说,改变原有的道德风气和观念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连续的、艰苦的过程。个体的道德品质是一个逐渐养成的过程,社会道德风习的改善更不可能一墩而就,一套科学的道德规范体系的确立甚至需要成百上千年的选择、陶铸与沉淀。就如同个人的道德修养需要日积月累才能积善成德一样,道德建设也需要经过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循序渐进地取得理想的成果。在道德建设的实践中,如果不相应地从经济、制度等方面解决根本问题,以使道德建设建立在一个稳固的基础之上,或者不能从整体上实现社会道德风气的根本改善,而是企图通过疾风骤雨式的群众运动的方式毕其功于一役,甚至通过强制的手段压制问题来实现杜会风气的虚假改善,历史证明,如果一旦遇到经济或政治形势的变动,道德风气便又会急转直下,暴露出更多更严重的道德问题。因此,道德建设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连续的规划,既要有一个长远而又切实的目标,又要考虑到已有的道德传统、现实的道德状况和将来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注意前后计划和措施的衔接,破除各种空想、幻想和臆想,树立信心,科学规划,不懈努力,才能循序渐进地收到理想的效果。

第四,复杂性。道德建设的宏观性、社会性和长期性、反复性的特点,决定了道德建设实践的复杂性。首先,道德建设要求有一套功能完备、层级齐全的决策和指导机构,来确定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总体规划、具体进程、方针措施等,并对社会上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性质、不同质量等级的道德教育机构进行具体的指导。其次,道德建设还需要有大量的专业研究人员和机构,来为其决策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现状分析。由于道德建设具有宏观性、社会性和长期性的的特点,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存环境,影响既深且远。如果一旦决策失误,不仅会对整个社会的社会风气和生活氛围造成危害,甚至会影响几代人的道德素质和社会稳定。因此,道德建设同法制建设和政治建设一样,也必须做到科学、谨慎和稳妥,不能盲目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4f953eb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1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