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国历史文选--名词解释

2022-04-26 12:56: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完整版)中国历史文选--名词解释》,欢迎阅读!
整版,文选,名词解释,中国,历史

1、金文:又称“钟鼎文”或“吉金文”,是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其内容记录了战争、争讼券书、祖先颂

词、天子册命、结盟誓约等,多为西周和春秋时的铭文,是研究西周春秋的第一手文字资料。其代表有西周的大盂鼎上的铭文,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著作有,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郭沫若的《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 2《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国别体史书。

3、先秦史籍对后市的影响:第一、保存了丰富的历史资料;第二、形成了比较科学、完整的史书编写体

例;第三、开创了私人修史的先例(如孔子《春秋》;第四、“直笔与曲笔”的写作思想,为后世治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尚书》是一部综合性的历史文献,它记录了上起尧舜下到春秋中叶的秦穆公期间1400多年的历史,

其内容与甲骨文金文相参而证,是研究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不可多得的史料。其包含的体例有典、训、谟、诰、誓、命,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也开了编年体的先河,其中的《禹贡》关于九州的记载是后世大一统思想的根源。

5、编年体:是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顺序编写的一种史书体裁。其优点是便于比较、了解各史事之间的

关系,使读者对史事发生经过的时间十分清晰;缺点是同一事件发生和延续的时间过长,对历史人物的生平和典志等史事,也无从详其原委。如起居注、实录体等。 我国第一部正规的编年体史书是孔子编修的《春秋》《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完善的编年体通史。

6、孔子编《春秋》时“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并运用“寓褒贬、别善恶、以定名”的春秋笔法 7《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一部杰出的编年通史。其记事起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止于后周世宗显德

六年,共1362年。全书采用编年体形式,用翔实的史料完善了编年叙事法,还通过史论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全书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对礼乐、文学、地理也有较详记录,对经济文化等典制基本未涉及。其目的是从政治上总结历代统治经验教训,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一部教科书。后世多有仿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司马光: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字君实,宋陕州夏县人,谥号“文正”。司马光自幼好学,

二十岁考中进士,他曾立志要编一部编年体史书,总结历代统治经验,于是博览众史书,删削冗长,举辑机要,到宋英宗时,司马光写成战国秦历史共八卷,宋英宗看后十分赞赏,并命他继续写下去。后来王安石为相,推行变法,司马光反对,受到排挤,遂退居洛阳潜心编史,前后共用19年,《资治通鉴》全书告成。司马光集前世史学之大成,无愧“文正”这一称号。 9、纪传体:即由纪、传(世家)、表、志(书)组成,已记录人物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创始于西汉司马迁

著《史记》。其优点是有大量人物,言事结合,结构完整,典章制度记录全面。缺点是以人物为中心,记事不完整,不便了解人物在事件中起的作用。纪传体被后世历代政府定为正史的主体,二十四史包含了丰富的史料,由于官方编写,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但纪传体的创立,对后世记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0《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包含 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记述了上起

黄帝、下讫汉武帝三千多年间的诸多方面的历史,其内容丰富,堪称为一部体大思精的百科全书。《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让历代学习。其记录的时间、范围广泛,事迹全面,人物丰富,涉及典籍面广,在史料搜集取舍上,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司马迁编写《史记》时,尊重史实,秉笔直书,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重视用社会经济生活来探索历史发展的原因,这些进步思想对史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1、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人。司马迁出生于史学世家,其父任太

史令多年,他幼年师从董仲舒、孔安国等名师,二十岁开始壮游全国,此间探访历史遗迹,考察风土民情收集了史料。元封三年,司马迁升任太史令,他秉承父亲遗愿,开始准备撰写《史记》。天汉三年,司马迁遭李陵之祸,被捕下狱,处以腐刑。出狱后他任中书令,忍辱负重,发奋撰写《史记》前后有15年以上时间才写定成书。《史记》成书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司马迁注定名留青史。 12《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沿用《史记》的纪传体例,并改本纪为纪,改书为志,取消

世家,由纪、表、志、传四部分组成,共一百篇。它为断代史,记载了西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



1


230年的史事。它在《史记》的基础上纠偏补缺,使用断代史,新增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对改革的评价较客观。但全书贯穿封建正统史观,又有封建神学色彩,并且其中多用古字古义比较难懂。作者班固去世时全书未完,由其妹班昭和马续续写完成。 13《后汉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现有130卷,包含10本纪、80列传、8志、无表,记述了东汉一

代近二百年的历史。由于作者范晔被杀时表志未完成,这里是借用他人做的志。《后汉书》是中国史籍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它记事翔实,史料丰富,叙事以类相从,新创类传反映时代特点。它对历史人物事件,从不同角度综述分析,便于了解东汉的社会状况。其勇于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黑暗腐朽,反对佛教迷信,具有进步思想。其文学成就也很高。但它也有以世家豪族的政治标准权衡人物的缺点。 14、范晔:两晋南北朝之际的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字蔚宗,东晋南朝顺阳人。范晔出生官僚世家,“少

好学,博涉经史,善为文章”。入宋后,曾任职至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被告发参与谋反,下狱处死。范晔于元嘉元年被降职,不得志,于是删编众家《后汉书》成一家之言,前后二十余年,至死尚未完成。范晔将众多《后汉书》删减成一部,且疏而不漏,为后世东汉历史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5《三国志》作者陈寿,是一部纪传体分国史,仅有纪传无表志,包括《魏书》《蜀书》《吴书》共65

卷。记事上起东汉末黄巾起义,下迄吴灭亡,西晋统一。《三国志》以魏为正统,魏国君用纪,蜀吴称传,但均用编年体方式,名为传实为纪。它选材十分谨慎,如空城计等不确切的史事便不记载。它为各阶层的人物立传,内容简约,反应当时的社会风气。《三国志》是现存唯一的记录三国历史的史书。

16、裴松之注《三国志》《三国志》过简,南朝宋文帝命裴松之作注。裴松之,字世期,南朝宋河东闻喜

人,官至宋中书侍郎,奉旨作注。他引书200多种,补充《三国志》中的不足,纠正其中的谬误,还将自己的和引用的史评加入其中,注文四十余万字,是原著的两倍。裴松之注《三国志》开创了注史新体例,对研究三国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17《宦者列传》中指出,宦官“手握王爵,口含天宪,政治上“构害明贤”“败国蠹政,经济上“

削萌黎,竞恣奢欲

18纪事本末体:是一种以事件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它将记载的历史分为若干个历史事件,每个独立成篇,

立以相应的标题,按时间顺序记其始末经过。《尚书》是这种体裁的萌芽,真正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把人物与事件相结合,按时间顺序记述,避免了重复,将编年体与纪传体的优点相结合,为后世沿用。但它事与事之间的联系不明确,保存史料上有重大缺陷,不够完善。 19、三种体例(编年、纪传、纪事本末)为什么并行不衰?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使读者便于了解、比较各史事之间的关系,对史事发生经过的时间十分清

晰,但同一事件发生经过的时间过长,记事前后割裂,对人物生平和典章制度记述不详。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言事结合,结构完整,典章制度记述完整,但它记事割裂,不便于了解事件之间的联系,人物在事件中的作用也不明确,而且,由于一事涉及多人,所以多人传记中都会记述,重复冗繁。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中心,把事件与人物相结合,按时间顺序记录,避免了重复,将纪传体与编年体的优点相结合,但它事与事之间的联系不明确,在史料保存的作用上不如纪传体和编年体。 所以,三种体例各有优劣,无法完全取代其他的体例,只得互为补充,并行不衰。 20《通鉴纪事本末》作者南宋袁枢,他喜读《资治通鉴》,感觉不便,而他官为教授有大量时间,于是

资治通鉴》删编整理成《通鉴纪事本末》。此书创建了纪事本末体,并为后人继承,它重视社会现实,崇尚汉族政权的恢复。但它敌视农民起义,而且其内容全都抄自《资治通鉴》,没有史料价值。 21纪事本末体包括:通史纪事本末:(通鉴纪事本末) 朝代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中“补遗六卷”关于满清兴起、在河北山东作战情况,在

钦定《明史》《太祖实录》中没有,是不可多得的史料。 专史纪事本末:《中西纪事》,清朝夏燮(音叶),较完整地记录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史实。 22典制体:又叫“政书体”,是专讲典章制度的史书,脱胎于纪传体的志(书),创始于唐代杜佑的《通

典》 发展:《通典》《通志》《文献通考》(三通)+《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续三通)+《清朝续文献通考》 是为“十通”



2


23《通典》是唐代杜佑在《政典》基础上扩充内容,历35年编撰而成,是记录历代典制的通史,也是

典制体史书的开山之作。其内容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唐天宝末年的制度沿革。《通典》注重治史经世,重视经济,把食货典放在卷首。它打破历代编史习惯,不录天文、五行、祥瑞等,增加兵典、边防典。他对典章制度探本穷源,利用序、论发表了精辟见解,为后世提供了系统的研究材料。但它对封建礼制十分重视,礼典多达100卷,另外在兵典兵制记载较少。

24杜佑自己为《通典》作注,他发展了史书中自注的方法,举出史料考证、解释、音译、掌故等,并解

释了写作意图。

25杜佑:唐中叶重要的政治家、著名的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人。他出身名门世家,18岁入仕,78

岁致仕,封爵岐国公,历六朝,居高位,对经济、政治制度十分了解。他熟知政策的弊端,曾支持两税法、轻徭薄赋,并主张总结历代典制,总结得失以改革。他还勤奋好学,“虽位极将相,手不释卷”终于编成《通典》,对后世影响深远。

26地方志:是以一定体例反映一定行政单位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自然资源诸反面

的分门别类的综合文献和历史性资料书。它起源于先秦,萌芽于汉晋,发育于隋唐,成熟与宋元,昌盛于明清。代表作有《山海经》《洛阳伽蓝记》等。

27史评,也称史论,即对史籍、史事、史学作评价。史考,是对史籍或史事进行考证,以辨真伪或探求

答案。

28、《史通》第一部系统史评专著。作者刘知几 史学思想:1史才三长,史才:驾驭史料,撰写史书的能力;史学: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

史实:良好的史学见解与秉笔直书的精神。 2)揭露古史记载的虚伪。3)倡导秉笔直书。4)提出改造旧史的主张。 29、章学诚(清)史学思想:1)提出“六经皆史”论,扩大了史料搜集,史学研究的范围。2)推崇通

史,历史连贯反映事件的发展。3)把方志当做一门专门的学问,主张把国史放在地方史的基础上。 4)发展了刘知几的“史才三长”,还应具备“史德”,史学家尊重历史事实的基本态度。 30胡三省注《资治通鉴》胡三省,字身之,与文天祥、陆秀夫同榜进士。宋亡后,隐居著书。

胡注主要内容有:注音,注典章制度,注天文地理,注人名,注服饰。其优点,第一,注释兼校勘,

期中理较为多;第二,详细注释典制,音韵,训诂,特别对官职,地理的注考精详;第三,较辨了前人的错误;第四,注中反映了胡三省的爱国精神。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581ed2b5a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b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