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献学名词解释(一)

2023-02-21 02:05:0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历史文献学名词解释(一)》,欢迎阅读!
历史文献,学名,中国,解释

历史文献学

名词解释

1善本最初的概念是指经过严格校勘、无讹文脱字的书本。印刷术产生前,书籍大都是写本。把原稿或别本认真缮写下来,经过与原文校核无误,就成为善本。

2死校。据此本以校彼本,用同一书的各种版本互相对校,挑选一种较好的本子作底本,再以其它本子参校,把不同之处注于其旁。此法由来已久,西汉刘向校书,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者即为此法。这种校勘方法简便、稳当,主旨在校异同,不校是非,其不足之处是不作判断,其长处是不参入校勘者的主观意见,能忠实地反映出祖本或别本的本来面目。所以历来校勘家重视此法,凡校一书,必先用对校法,然后再用其他校法。



活校。以群书所引,改其误字,补其阙文,又或错举他刻,择善而从,别为丛书,板归一式。即在无祖本或他本可据,或数本互异,无所适从之时,以道理定是非的校勘法。这种方法最难,也最容易出错误。陈垣说:“最高妙者此法、最危险者亦此法。

3 版本:一种书籍经过多次传抄、刻印或以其他方式而形成的各种不同本子。

版本学 :研究图书在制作过程中的形态特征和流传过程中的递变演化,考辨其真伪优劣的专门科学。在古籍研究中尤显突出。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图书的物质形态及特点风格,版本的源流系统,不同历史时期、地域的版刻特点,版本的识别与鉴定等。

4辨伪,是指为古籍或内容进行鉴别辨认,以区别其真伪的一种研究方法。古籍辨伪工作包括两方面内容:①关于古籍本身(文献名称、作者、著作年代真伪等)的考辨;②关于书籍内容(如事实、论说真伪等)的考辨。

5 目录是目和录的总称。 指篇名或书名, 是对的说明和编次。前人把在一起,谓之目录 问答题 1含义的演变 起源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认为文,典籍也;献,贤也所以这时候的文指典籍文章,献指的是古代先贤的见闻、言论以及他们所熟悉的各种礼仪和自己的经历。《虞夏书·益稷》也有相关的引证说明文献一词的原意是指典籍与宿贤。 演变

1)宋代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将文与献,作为叙事与论事的依据:是经、史历代会要及百家传记之书;是臣僚奏疏、诸儒之评论、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在他的影响之下,关于文献的认识,便只限于一般的文字记载,不能表达为文字记载的东西,则不能称之为文献。

2)现代文献:今天我们所说的文献,主要指有历史意义的比较主要的书面材料,广义的文献定义就成了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依据国际定义文献乃是一切情报的载体。 2陈垣总结的校法四例

1)对校法。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校,遇不同处,则注于其旁。其主旨在校异同,不校是非,故其短处在于不负责任,虽祖本或别本有讹,亦照式录之:而其长处则在不参己见。


(2)本校法。以本书前后行文互校互证,而择摘其异同,则知其中之谬误。此法适于孤本自校。但如古籍不出一手或史源不同,则不能本校。先秦古籍大多非一时一人之所作,则不能本书前后自校。

(3)他校法。即以他书校本书。凡本书内容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此法用力较劳,范围较广,非有较深阅历者,难以运用。

(4)理校法。运用分析、综合手段,根据事理来推证古书文字讹误的一种校勘方法。即在无祖本或他本可据,或数本互异,无所适从之时,以道理定是非的校勘法。这种方法最难,也最容易出错误。陈垣说:最高妙者此法、最危险者亦此法。

5卷轴装

卷轴装(scroll binding,是指将印页按规格裱接後,使两端粘接于圆木或其他棒材轴上,卷成束的装帧方式。

卷轴装始于帛书,隋唐纸书盛行时应用于纸书,以後历代均沿用,现代装裱字画仍沿用卷轴装。

卷轴装是由简策卷成一束的装订形式演变而成的。其方法是在长卷文章的末端粘连一根轴(一般为木轴),将书卷卷在轴上。缣帛的书,文章是直接写在缣帛之上的,纸写本书,则是将一张张写有文字的纸,依次粘连在长卷之上。卷轴装的卷首一般都粘接一张叫作的纸或丝织品。裱的质地坚韧,不写字,起保护作用。

裱头再系以丝带,用以捆缚书卷。丝带末端穿一签,捆缚後固定丝带。阅读时,将长卷打开,随着阅读进度逐渐舒展,阅毕,将书卷随轴卷起,用卷首丝带捆缚,置于插架之上。

精致的卷轴装主要表现在轴、签、丝带上,如钿白牙轴,黄带红牙签;雕紫檀轴,紫带碧牙签等。

6胡应麟《四部正讹》讲辨别伪书的“辨伪八法”

1"核之《七略》,以观其源"。即是说凡西汉以前的可疑之书,可用《汉书•艺文志》(因《七略》的大部分著录保留在其中)来辨证。

2"核之群志,以观其绪"。即是通过核对历代正史的艺文志或经籍志,可知道某书何时见于著录,何时无存,以考察其流传的线索。

3"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即是通过核对与某书作者同一时代人的著作,查看有无谈到或引用该书的地方。该书中人名、地名及一切名称与同时代著述是否相同。

4"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即是核对后世的著作,查检其中有无引用或发挥该书的言论或观点。 5"核之文,以观其体"。即是从文体上加以核对,查检某书是否和所处时代的笔调相吻合。 6"核之事,以观其时"。即是从内容上加以核对,查检某书是否和所处时代的史事相符合。 7"核之撰者,以观其托"。即是核对作者,看其是否出于托古。

8"核之传者,以观其人"。即是核对传播者,查明首先传播书的是什么人。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1df1d4ee45c3b3567ec8bb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