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教学设计

2023-04-21 17:06: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歌舞剧,教学设计,麻雀,小孩,儿童

儿童歌舞剧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音乐剧的起源与发展。 2.知道歌舞剧、乐剧、音乐剧的区分。 3.了解黎锦晖及其创作作品。

【教学过程】

一、作品鉴赏

1.飞飞曲——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选曲 师生共同欣赏多媒体影片,教师对作品进行介绍。

作品简介:《麻雀与小孩》是黎锦晖创作的第一部儿童歌舞剧。音乐借用传统音调,依曲填词,全剧轻快活泼、民族风格浓郁。《飞飞曲》的旋律来源于欧洲民间音乐,节奏富于舞蹈性变化,歌词生动,朗朗上口。

全剧讲述了一个顽皮小孩捕捉小麻雀,被小麻雀妈妈的母爱感动,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放飞小麻雀的故事。

请学生谈谈观后感。 【教师小结】

1921年首演的《麻雀与小孩》是黎锦晖写作最早、修订时间最长的一部儿童歌舞剧。 该剧歌词全部采用口语之声,动作由模仿生活常态而来,将儿童道德品质的培养隐含在生动感人的寓言式故事里,易于演出和吸引小观众。

其中作品采用旧曲填词的方法,引用了《苏武牧羊》《银绞丝》等民间曲调,“飞飞舞”则配合歌曲形象,准确地表达了作品主题,传唱久远。

【知识拓展】

黎锦晖自幼学习古琴和弹拨乐器。家乡民间音乐和当地流行的湘剧、花鼓戏、汉剧等戏剧音乐对他影响至深。

1927年,他创办了“中华歌舞学校”,后又组建“中华歌舞团”。1929年组织“明月歌舞团”,并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1931年,“明月歌舞团”并入联华影业公司。1949年后,他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担任作曲,1967年逝世于上海。

2.儿嬉——儿童歌舞剧《小小画家》选曲

1 / 3




师生共同欣赏多媒体影片,教师对作品进行介绍。

作品简介:《小小画家》创作于1928年,是黎锦晖儿童歌舞剧作品中最成功的一部,突破了依曲填词方式进行创作。《儿嬉》以长短不一的乐句、流畅跳动的旋律、多变的节奏,刻画出小画家调皮、活泼的个性。

小画家是一个有绘画才能的孩子,他常以嬉闹的方式反抗死记硬背的旧式教育最终家长、老师发现了他的才华,同意他学习画画的要求。

请学生谈谈自己对《小小画家》表达内涵的理解,说说自己的思考。 【教师小结】

《小小画家》“旁敲侧击”的揭露和讽刺不合理的教育制度,提倡和鼓吹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鲜明的反映“五四”时期反封建,求民主,提倡个性解放的新观念、新精神,这在当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作者设计了鲜明的人物和核心事件,情节的展开和戏剧冲突不仅通过语言,而且使用人物的舞台动作和舞台调度来烘托剧本冲突的力度,这一点正具备了戏剧的元素。黎锦晖着意于艺术美的营造、儿童性的观察,因此他的儿童歌舞剧创作自成一格。

【知识拓展】

1993,儿童歌舞剧《小小画家》被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评为“20 世纪华人音乐经典”曲目之一。《小小画家》的典范性永载史册。 二、知识讲解

1.中国音乐剧的起源与发展 教师介绍中国音乐剧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音乐剧的源头可追溯至诗、乐、舞合一的华夏乐舞,从两汉歌舞百戏出现戏剧萌芽,进入唐代歌舞大曲,到宋元戏曲成形,并未阻断明清歌舞小戏的发展。现代音乐戏剧从黎锦晖儿童歌舞剧开始,后有延安秧歌剧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歌舞剧,发展到改革开放后的音乐剧,源远流长。以现代歌舞扮演角色、表演故事,始于20世纪20年代黎锦晖创作的儿童歌舞剧。

2.歌舞剧、乐剧、音乐

歌舞剧采用载歌载舞的形式展演故事,是早期英美音乐喜剧,也是20世纪中国新音乐剧表演的一种形式,即以歌唱、舞蹈、说白相混合的戏剧表演形式。媒体公开命名的第一台音乐戏剧演出为音乐剧,是1945年在上海兰心大戏院演出的《孟姜女》。1935年上海剧院上演的陈大悲编剧、陈歌辛作曲的《西施》被称为乐剧。改革开放后此类歌舞剧,统称为音乐剧。角色表演唱和表演舞是歌舞剧与音乐剧的主要表演特征。

2 /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63505220b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3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