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部审)版高中唐诗宋词选读《郁顿挫的杜甫诗 兵车行》精品教案_2

2022-08-22 16:16: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苏教(部审)版高中唐诗宋词选读《郁顿挫的杜甫诗 兵车行》精品教案_2》,欢迎阅读!
顿挫,选读,杜甫,宋词,车行

兵车行

【学习目标】

一、了解杜甫诗歌的基本情况,以便对作者有一个大致的把握;

二、诵读诗歌,品味诗歌语言,把握作者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思。 【学习重点】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研究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是诗歌的国度,早从西周初年的诗经开始,时至今日,中国的诗歌走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在众多的朝代当中,唐朝诗歌可谓达到了古诗发展的巅峰,而唐朝诗人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有着诗仙之称的李白及有着诗圣、诗史之称的杜甫,他们可说是唐朝诗歌史上的两座不朽的丰碑。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兵车行》中,去亲身感受一下诗人那跳动的思想,那滚烫的情感! .常识简介

1、解题

“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因二者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 的意思。

《兵车行》是一首歌行体诗。车行”,兵车就是士兵和战车,这个题目直接就说明了这是一篇叙写战争的诗歌。“行”是“行军”的意思。但杜甫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2、作者简介

杜甫 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为人秉承了圣人之道,讲求“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说话,因此又被称为“诗圣”。其诗作反映现实,立足社会,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

3、作者生平

一生可分四个阶段:

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

这一时期作品 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代表作《望岳》,充满豪情壮志,但他还未 接触到更多的社会现实。

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

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45-48

代表作《春望》、《悲陈陶》、《羌村》和“三吏”、“三别”等,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9岁以后

成都浣花溪建草堂后经严武荐任节度使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不足半年,辞职回草堂。漂泊十一年间,竟写诗一千多首,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770年冬,死在由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4、创作背景



1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年(751)杜甫旅居长安时。《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八载(749年),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另据《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长安、洛阳)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由于两次战事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如此摧肝裂肺的征兵情景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兵车行》就是诗人见到这样情景的当时或其后不久而写的。它是第一篇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它记录了统治者的“开边”政策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三、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由朗读,并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2、提问:诗歌展现出哪些触目惊心的画面?我们犹如听到哪些扣人心弦的诉说?这样写有怎样的效果?

明确:看到的画面有咸阳桥头悲惨送别图、田亩荒芜健妇犁耕图、青海头上苍苍的白骨。似乎可以听到“行人”的怨言、冤鬼的哭诉。悲惨的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悲切的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感。 3、提问:造成这一切苦难的根源又是什么

明确:“点行频”(诗眼)是频繁征兵的意思。

4、提问:这是一首古体诗,它是侧重于叙事的。它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要抓住这件事的几大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并说明全文的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唐玄宗天宝年间,唐王朝穷兵黩武。为了和吐蕃继续作战,在长安一带大肆征兵,造成老百姓生离死别的惨痛后果。

本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 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诗人的情绪是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 5、请概括各段的内容。

⑴送别场面 ⑵征夫控诉 四、研习文本

(一)再读诗歌,重点突破 1、片段一:送别场面

提问:诗歌开篇就呈现出悲惨的送别场面,它是如何描写出来的?

明确:从视觉、听觉以及动作等方面,给读者强烈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千万家庭 征战而妻离子散的悲剧,来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所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

2、片段二:征人控诉

⑴“点行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武皇开边意未已” (即唐玄宗)对最高统治者的强烈抗议,表达自己的悲愤之情。

⑵征人从哪些方面具体展现“点行频”所给征人带来的苦难? 戍边——无休止 家园——尽荒芜 索租——何太急 青海——群鬼哭 (二)三读诗歌,鉴赏名句

2


本诗中有许多含蓄蕴藉、具有朴素的语言美和思想美的诗句,你最喜欢其中哪些诗句,为什么?

1.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明确:连续的四个动作,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的细腻入微,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集中展现了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也表现了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对人民命运的关切。

2、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不已。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如今,一个刚到束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啊!所以,连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人过40,头发渐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残酷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3、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这两句写社会心理的变化。在封建社会里,人们重男轻女,生男则喜,生女则悲;可是现在不同了,反以生男为“恶”,生女为“好”。这种变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造成的,反映了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这样的不平常的心理变化实际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

4.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景象:结尾两句描写出青海古战场漫山遍野,白骨纵横,在阴沉的天色和蒙蒙细雨中,不时地闪出磷火,并传来凄厉鬼哭声的阴森凄惨的景象,让人不寒而栗!

作用:诗人这样来描绘古战场,其意仍在讽今——揭露“开边”政策的罪恶,颇能发人深思。诗人的激愤之情也被抒写得淋漓尽致。 (三)四读诗歌,鉴赏技巧

1、重墨铺染

文章前半部分为读者描绘了两副图画:悲怆震撼的出征图、震人心弦的送别图 。给读者视觉听觉以强烈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千万家庭 因征战而妻离子散的悲剧。

2、巧用修辞 1)夸张 2)反问 3)顶针

3、照应严谨

全诗内容多处相互照应,:“租税从何出?”又与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相呼应。 前后照应,层层推进,对社会现实的揭示越来越深刻。揭露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加给人民的深重灾难。 五、小结全文

文章的开头作者以自己亲眼所见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催人泪下的“惨别图”,结尾想象青海古战场白骨纵横,鬼哭凄厉的恐怖场面,而文章的中间又借“行人”之口,揭示了战争给人民的生活、心理造成的严重摧残,从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控诉了统治者的残忍和罪恶,抒发了对统治者满腔的怨愤之情! .作业布置

⑴背熟《兵车行》

⑵完成《学习与评价》241011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6ce7ab3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2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