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解析

2023-03-06 22:23: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解析》,欢迎阅读!
新馆,苏州,博物馆,解析,建筑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解析

摘要:乡土建筑蕴藏着各民族传统思想精神文化与传统建筑艺术,记录着当地的文化艺术内涵。本文主要论述乡土建筑与乡土环境文化的关联,并以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供同行借鉴参考。

关键词:乡土建筑;建筑设计;文化 一、乡土建筑的内涵与特质 1.乡土建筑的内涵

乡土”(Vernacular)的一般英文翻译为本地语或是方言,在美国文化遗产字典,“乡土”(Vernacular)译意为:乡土是关于某一特定文化中的建筑和装饰风格。这一释义更符合其在建筑业中的指代。我们可理解为有当地特色的形式和空间的建筑。

2.乡土建筑的特质

乡土建筑构成了一部色彩斑斓的民族文化史。它蕴藏着各民族传统思想精神文化与传统建筑艺术,是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组成部分,记录和反映了各各地区的文化艺术内涵。

乡土建筑作为一种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以祖祖辈辈口头相传的方式因地制宜的进行建造。包含了珍贵的科技价值及朴素的居住环境生态理论。与此同时,乡土建筑也传承和延续了整个民族精湛的技艺和建筑艺术 二、乡土建筑与乡土环境的文化关联 1.乡土环境的构成

乡土环境由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是在中国特有的地理环境中产生的。作为传统建筑文化,民居建筑的聚落选址、格局、外观、型式和风格无不体现出对自然的认识和态度。

人文环境——指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思想等。民族文化由于有相对独立的体系,(包括信仰和价值观等),它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传统民居中,汉族住宅居中的堂屋是家庭生活的重心,而东北地区的满族住宅则把西屋奉为上屋。西南山区的侗族把火塘间作为全家活动的中心,而藏族经堂是藏族同胞们装饰的重点。

建筑其实是特定区域人文环境各个因素反映的一个具体内容,而人文环境各个因素也或多或少渗透到建筑之中。 2.乡土建筑与乡土环境的文化关联

自然环境对乡土建筑空间形态的影响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封建时代,人们对自然环境多采取顺应为主、改造为辅的方针。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聚落对其周边环境有着很强的适应性,而这种适应性表现在乡土建筑的形式上就是所谓地域特色。北方黄土高原的窑洞建筑、南方的干栏式建筑等都是乡土建筑对其所处自然环境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人文环境对空间形态的影响则复杂的多,其影响多以文化圈的形式出现。在建筑领域中这种文化圈以某利,建筑形态的分布为界定,在不同文化圈之间,建筑的形态多有明显变化。例如,同是四合院,徽派民居与山西窑院却又大相径庭:个婉约温柔,有如低吟杨柳岸、晓风残月般的优美;另一个却是粗犷豪迈的北方风格,而且特定时期的战乱、移民、科举、商业活动乃至民间信仰习俗等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当地的建筑空间形态。

乡土环境对乡土建筑也着决定性的影响,同时乡土建筑对乡土环境也有着反作


用。乡土建筑一旦建成,就成为乡土环境的一部分。譬如说,一提起江南风韵,人们脑海中马上就会有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在这里,住宅与桥梁己溶于环境之中,它顺应环境而生,同时对其后继建筑的形态又起着制约与引导的作用。 三、案例解析

1.苏州博物馆新馆简介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北街,占地面积15391平方米,建筑面19000平方米。于2006年竣工。 2.建筑设计背景

2.1现代建筑思潮与苏州园林文化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对现代建筑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并且对现代建筑影响深远。现代主要建筑设计思想强带设计与建造技术以及使用功能之间的逻辑关系。其主要思想包括变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统一,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的逻辑性,灵活均衡的非对称构图,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体型,在建筑艺术中吸取视觉艺术的新成果。

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文化意蕴深厚的文人写意山水园。古代的造园者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能诗善画,造园时多以画为本,以诗为题,通过凿池堆山、栽花种树,创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被称为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

贝聿铭试图把现代主义思想与苏州传统建筑思想相结合,构造出一座既有苏州传统精神又具有现代特色的建筑,做到在一座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2.2苏州博物馆选址与周边环境

苏州博物馆地处江南园林的代表东侧是忠王府,环境条件给苏州博物馆的设计提出了种种挑战。

苏州博物馆作为一所现代博物馆,既不能抄袭苏州传统园林的内容,又需要有中国传统建筑的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它必须秉承传统精神而又能体现时代感,既要与周围的名园相融合,又要实现一座现代公共建筑不同于传统私家园林宅院的功能和特色。贝聿铭深刻的理解传统造园思想,同时把现代主义的建筑设计理念融入其中,成功地塑造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苏州博物馆。 3.以文脉为主线的苏州博物馆的自我实现

构成现代建筑形象的手法多种多样,而最能反映文脉的莫过于体形、符号、颜色、尺度和气质。记载了苏州城历史变迁与文化发展的苏州博物馆,因其特殊地理位置所形成的自然因素及深厚的吴文化的人文因素,在贝律铭先生的精心打造下成为了中国建筑文脉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座标志性建筑。 3.1古典园林新理念

新苏州博物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博物馆庭院在造景设计上突破了传统的风景园林的造园手法,将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保持了传统园林移景、取景、借景的特色。新建院落既是忠王府和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现代版的诠释,又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倾心打造的现代创意山水园。在空间处理上新馆吸收了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优点,馆中以造山、植树、置桥、安亭的设计手法,充分突出传统建筑院落的特点,不仅传承了江南园林及民居院落的精髓,而且恰到好处地将开放空间与现代建筑的私密空间进行了有效地沟通。 3.2现代几何造型古典图形元素的新演绎

中国传统建筑图形素以为主要特征,在苏州博物馆几何图形的运


用上,贝律铭先生采用繁衍与重构的艺术手法,将西方古希腊罗马神庙的几何形体的构成、哥特式夸张的三角形、立体主义极简主义艺术的冷峻理性与苏州传统建筑斜屋顶三角形的特点及围墙的线性特征、建筑的方形空间交互设计,避开了从形式、空间层面上的具象承传,大胆运用设计三大构成的原理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自然融合。博物馆屋顶三角形取自苏州老房子屋顶的比例,竖边为1横边是2,技术上沿用了江南水乡瓦顶木屋架的模数设计。

三角形作为新馆突出的造型元素和结构特征,表现在建筑的各个细节之中。此外新馆还随处可见几何图形的硬朗棱角:屋顶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的框架线,裸露钢管搭成的菱形、方形、三角形的组合,无一不是多边形的几何结构。 新馆错落有致的几何造型是江南传统屋顶建筑特色进行现代几何抽象的产物,生动的几何图形不仅生成赋予了博物馆建筑学上最稳固的结构同时也还原了结构的本来面目,使建筑具有了现代结构美的视觉感受,传统的比例和尺度也在现代建筑技术的支撑下几何图形与空间实现了完美的结合。 四、小结

苏州博物馆在整体格局上尊重古苏州街区的历史风貌,色彩上沿袭了江南水乡粉墙黛瓦的基本风貌,造园方式上借鉴了苏州古典园林的风格,内涵上融入了苏州的人文精神。苏州建筑历史文脉的连续性在新馆中得以自我实现。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为我们指出了这样一条中国现代乡土建筑设计的道路:建筑和艺术一样具有时代性的特点,建筑师应当以现代人的需求作为现代建筑设计的出发点,利用新材料和新技术设计出具有现代性的建筑作品;考虑到建艺术具有传统性要素和建筑要与自身周围环境协调的一些原则,在我国新时期的建筑设计当中,特别是古建筑周边区域、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中,我们的建筑设计应当体现当地的民族性,这样才能很好的使新建筑融合到周围的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建筑群中。这就需要深刻把握住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特征和精神文化内涵。如何将现代性民族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设计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建筑,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就为我们作出了榜样。 参考文献

1.高福民.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M].古吴轩出版社,2007 2.理查森.新乡土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李梦蕾.社会学视阈中的乡土建筑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55 4.吴良镛.乡土建筑的现代化,现代建筑的地区化[J].华中建筑:1998 5.费孝通.乡土中国[M].三联书店,1985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822c635ce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d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