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知识:教师德育能力形成的基础知识

2022-12-13 23:27: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学知识:教师德育能力形成的基础知识》,欢迎阅读!
德育,社会学,基础知识,形成,能力



社会学知识:教师德育能力形成的基础知识

摘要:社会学知识是教师德育能力的基础知识。我国教师缺乏社会学知识,导致对学校教育的社会性认识不足,对道德的社会性认识存在偏差,对学生道德发展的认识存在盲点。教师教育应该通过培养教师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设置教育社会学必修课程和培育教师的人文精神来提高教师的德育能力。

关键词:教师;德育能力;社会学知识

教师德育能力是指教师在某种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胜任德育工作、有效达成德育目的的素质。它不仅包含了教师已经达到的有效达成德育目的的成就水平,而且包含了教师有效达成德育目的的潜力。德育能力属于教师的个人特征,教师德育能力不足又反映出教师知识结构上的缺陷。

一、教师的德育能力与社会学知识 1.社会学知识是理解教育的基础知识

教育是一种社会特有的现象,也是人类重要的活动之一。因此,社会学视角是理解教育必不可少的角度,社会学知识就成了理解教育的基础知识。

1教育有着人类社会活动的共同基本属性

人类活动受活动参与者对活动对象、活动本质和活动工具的认识的影响,活动参与者的这些认识,除了受活动实践的影响之外,还受活动参与者已有的哲学观的影响。因为人在认识新事物之前,总有一些前提性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甚至左右个体对新事物的认识。人类活动还受活动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影响。积极的主观能动性是活动参与者的正动力,消极的主观能动性是活动参与者的负动力。教育也同样受师生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活动主观能动性直接的影响。

2教育活动与其他活动有着盘根错节的关系 首先,教育活动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就是多种活动的综合。例如,教育活动本身既是培养人的活动,又是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还是文化活动。因此,从不同的视角来看教育活动,我们可以看到完全不同的教育活动图景及有价值的研究问题;从不同的活动领域来看教育活动,我们可以发现,教育动正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对多种活动产生影响,最终影响社会的存在。

其次,教育中的所有元素也是社会其他活动的元素。教育活动过程的三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这三要素本身——人、知识和技能,不依赖教育活动而存在,因为它们在教育活动开展之前就已经存在。它们产生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活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1] 因此,它们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是社会的重要元素,也全面介入其他的社会活动,成为其他活动的元素。这样,三要素肩负人类活动中的多重角色,加大了它们在不同活动之间的角色转换、在具体活动中的角色承担等方面的困难。

再次,教育活动与社会其他活动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由于人、知识和技能不是教育活动所独有的,它们在各种活动中角色关系复杂;而且自产生之日起,它们便与社会的各种元素发生了盘根错节的、终身无法摆脱的关系。因此,教育活动的任何行为都通过这些关系与社会其他活动或多或少、或密切或疏松地形成互动。而且这种互动受各种互动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其复杂程度是如此高,以至于我们暂时还无法清楚地描述其规律。

最后,学校的公共关系内容越来越丰富,学校与社会成员、社会组织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社会成员对学校教育的期望不断提高,






甚至直接关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和方法,促使学校教育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是,也有部分社会成员对学校教育横加干涉,干扰学校的正教育秩序。所以,学校教育者必须正视学校教育所处的这种社会环境,恰当地理学校的这些公共关系。

教师要理解教育活动与其他活动的复杂关系,站在社会的立场来思考和处理学校教育较好地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顺利发展,必须具备社会学知识。

2.社会学知识是理解道德的基础知识

德育过程中,道德是教育内容,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活动对象。教师对道德理解尤为重要。

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调节人与人关系的行为准则。因此,社会性是道德的首要属性。教师如果缺失了社会学知识,那么他对道德的理解至少是非常不全面的。另外,如果教师不能完整解读道德的社会性,那么他将不可能准确地理解德育目标,并有效地选择德育方法和途径以达成德育目标。教师需要对学生开展德育,是因为道德具有社会性,能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让学生过上有道德的生活,而不是要其成为伦理学家。也就是说,德育的首要目的不是让学生记住多少道德规范,而是要让学生借用道德规范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过上幸福的生活。又因为道德的社会性,教师要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道德,把道德规范应用到生活中去,就必须把道德规范恢复到生活形态。我们不能直接看到道德现象,然而我们却可以看到构成人们行为的活动人是通过活动(而且只是通过活动)来实现自己的行为的,所以,通过活动也就暴露出人们一定的道德品质和有着现实内容的道德意識……确定道德事实乃是思维根据研究者思想意识中已经存 在的某些观念和概念而对被观察的事物所进行的某种解释”[2] 所以,要真正理解道德就必须以社会学知识为基础。

二、我国教师缺乏社会学知识及其表现

我国教师缺乏社会学知识是学校德育实效性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1.教师对教育的社会性认识不深刻

1)教师对学校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不足 教师对学校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不足,往往导致了教师在处理某些教育题的时候不作为

当前的教师群体中流行着“5+2=0”的这样一种说法。“5+2=0”的意思是学校对学生进行五天的真善美教育抵不过双休日两天的假丑恶的消极影响。这说明了有些教师很明确地认识到,当家庭、社会和学校对孩子的影响不一致的时候,能会导致三方对孩子的影响相互抵消。尽管这种认识真实反映了当前学校教育教育者存在和发展的危机,但是,由于教师对学校教育与社会关系认识的不足,低估了学校教育的影响,低估了学生的自主建构,低估了家庭和社会的正面教育意义,夸大了家庭和社会影响的负面作用”[3] 所以,很多教师对这种现象都感到无奈,并且认为学校教育已经尽了努力。几十年来,学校教育效果与社会消极影响相互抵消的现象一直没有找到适当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b03874087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9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